南京市江宁区现代农业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7.04.2016  12: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当下的热词,业已成为南京江宁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扩大有效供给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南京市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心已从围绕农产品生产转移到满足市场需求上,加快走出一条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路。
        跟着市场走,农产品附加值迅速攀升
        “同样是大米,普通的每斤才两块左右,我种植的绿色有机富硒大米,能卖15元一斤。”这几天,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种植户魏宏忠,正忙着选购稻种,今年他已经跟苏果、岗山等多家大型超市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基本不愁销路。
        谈起为何要种植富硒大米,老魏笑着说,去年一位采购商告诉他:“现在富硒大米刚刚兴起,市场前景好着呢!只要你种,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富硒大米”?种了一辈子粮的老魏当时懵了。他立即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富硒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高6倍以上。于是他决定先试种50亩,看看销售情况。没想到,老魏种植富硒大米的消息不胫而走,水稻还没成熟,前来洽谈的客户接踵而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老魏说,跟着市场走,心里更有谱。
        “随着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消费有了更高的‘质’的要求,高品质、高质量的农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旋律。”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种植、销售“新奇特”农产品可以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让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降成本,科技助力“精耕细作
        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见成效,就必须降低农业成本。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负责人说,降成本的方式就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倒逼农业生产方式从“小户型”向“规模型”转变。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不断完善农机化投入的长效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农民和合作社投入为主体,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得到健全,调动了农业生产企业、农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目前,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8%,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有力提升。
        农机的大力推广也带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南京市江宁区在农业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达715家,经营总面积14.64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近三成,农场类型涵盖了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形态。上规模才能产生更好的效益,已成为农场主们的共识。截至目前,农场主户均种植面积超过200亩。
        不仅如此,南京市江宁区还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先后引进实施横溪琅池科技园西瓜设施基地等10多项新型实用技术,并分别在湖熟现代农业示范园、淳化柏墅社区、汤山孟墓社区新增了3个物联网示范点,智能化设施种植面积达到4182亩。
        补短板,农业“接二连三”下活“整盘棋
        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在生产环节有优势,但在加工、流通、服务环节的优势却并不明显,必须通过补好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围绕粮油、蔬菜、瓜果、奶牛、养殖、苗木、茶叶、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江宁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加工型、市场型、服务型龙头企业,逐步形成粮油食品加工等多个集群,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6家,形成“以工促农”的农业发展新路。
        “到江宁美丽乡村旅游,顺便买点新鲜农产品,一举两得。”近日,畅游完黄龙岘后,游客李先生选购了一些当地的特产。如今,去江宁美丽乡村旅游,顺便带点“回头货”,已成为市民的新时尚,农产品销售搭上了旅游“快车”。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南京市江宁区大力发展农旅结合、接二连三的新型农业业态,放大生态经济富民效应,逐步形成集花海观景、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模式,把产品变精品,把农户变商户,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业高效、农民增收。
作者:鞠俊美 俞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