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发布 构建“双主城”

25.12.2018  18:40

        12月24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在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出并通过网络发布。南京市规划局欢迎各界人士参与为期一个月的“公众意见征询”活动,对草案提出意见,描述自己对南京未来发展的期许和愿景。

        城市总体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总纲”。南京改革开放以来已编制4个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高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紧扣“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目标愿景

        “南京2035总规”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展开,从区域、空间、产业、文化、品质等5个方面规划发展。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何流介绍,与以往版本的城市总体规划相比,“南京2035总规”一大变化是“全域性”,即从主要关注中心城区,变成将全域纳入规划范围。记者看到,“南京2035总规”为2035年的南京勾画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以及 “一主、一新、三副城、九新城”的城镇体系。即构建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六合、溧水、高淳等3个副城,桥林、板桥等9个新城。其中,江北新主城的规划范围为223平方公里,规划城镇人口规模180万人,是江北国家新区的核心区和南京辐射带动苏皖区域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双主城”规划表明,南京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

        “南京2035总规”特别强调严守生态发展底线,更加强化对“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参与规划编制的中规院上海分院四所闫岩所长介绍,草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包括7大类40余处,达584平方公里,约占南京面积的9%;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包括12大类70余处,达819平方公里,约占南京面积的12%。

        一系列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体现在“南京2035总规”中,凸显“战略引领”的理念。“南京2035总规”以城市中心功能提升为主线,一方面规划发挥南京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枢纽城市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构建“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将“宁镇扬”打造成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一小时通勤圈”要推进教育资源同城整合、公共交通同城覆盖、基础设施同城共享、医保社保同城统筹、就业服务同城保障、生态环境同城治理。“一日生活圈”要加强都市圈城市之间在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互动与合作。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专家介绍,构建这两个圈,包括实现“铁道网+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城市快速路网”的一体化发展。

        从五个方面提升南京首位度

        提升南京首位度,包括创新、产业、功能、生态、开放这5个方面的首位度。从产业看,“南京2035总规”草案以创新名城为目标,提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教与人才中心。具体包括:强化创新产业集群,重点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积极推动全域创新,实施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战略,在南京全域形成“一圈、双核、三城、多园”的创新功能布局;在老城内培育科技硅巷,并以交通、绿地等廊道联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高新园区及周边社区。

        在文化方面,“南京2035总规”坚持全面、整体、积极保护的原则,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和“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名城山水形胜,保持老城“近墙低、远墙高,周边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总体空间形态。同时,建设国家文化高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体育名城和国际政府活动中心,进一步彰显南京科教文化、江南文化、国际文化等深厚底蕴。

        加快补齐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

        南京现有833万常住人口,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1300万。为让城市的主人更有获得感,“南京2035总规”提出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健全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要素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包容多样的住房保障,2035年规划新增城镇住房约240万套;构建便捷可达、多层次的城乡社区生活圈,在城市按步行10分钟可达划定居住社区、按步行5分钟可达划定基层社区,在乡村构建“新市镇、一级新社区、二级新社区”的公共设施配套体系;构建市域快线、城区干线、中运量轨道3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3级游憩绿地体系,使建成区4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及公共空间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5%以上。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介绍,编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遵循“政府统筹、部门合作、共同规划、公众参与”的原则,已面向社会各界组织100多场调研会和座谈会,组织了总点击量破百万的问卷调查。“公众意见征询”活动结束后,规划部门会认真梳理每条公众意见,并将其作为“南京2035总规”补充和深化的依据。(徐冠英)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