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3月1日起施行

27.02.2019  15:02

  全国首创“保护区埋藏区并行制

  从“建设前考古”变“出让前考古”、罚款上限升至50万元、设立地下文物保护损失补偿机制……3月1日起,《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同时废止。昨天下午,参与《条例》起草工作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对《条例》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建成区扩张近十倍,城市宝藏面临新挑战

  “作为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续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保护南京的文物,不仅仅是南京人的使命,也是南京为全体中国人尽责任。”贺云翱表示,保存于地下和地面的文物及各类文化遗产,是见证南京城市地位和文明价值的唯一要素,其社会价值无法估量。国务院文化遗产报告指出,每投入1元钱给文化遗产事业(包括考古学),可以产生8.1元的效益——换言之,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比8。

  《规定》颁布施行至今已有十余年,南京的城市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建成区由原来的94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923.8平方公里,建设扩张面积近10倍。原来六区、四郊、五县的城市格局,经过两轮行政区划,调整为现在十一区的城市格局。在此过程中,大批农田、林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与此同时,老城的危旧房改造、道路拓宽、基础设施提升也如火如荼进行,这些都为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贺云翱表示,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制订出台新《条例》既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同时也要将地下文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条例》共三十八条,其内容根据地下文物的特点,结合现实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有效解决了部门主体责任不明确、考古工作程序不清晰、违法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达到威慑目的等问题。

  率先落实“前置考古”意见精神

  长期以来,《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建设前考古”一直是通行做法,但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去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若干意见》提出,“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我市出台的《条例》进一步理顺了考古工作程序,明确“储备用地先考古再出让”,成为全国率先落实意见精神的地下文物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

  《条例》规定,以出让方式供应、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项目用地,承担土地储备任务的单位应当在土地出让前,依法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

  贺云翱表示,从“建设前考古”变为“出让前考古”,将使出让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地”,解决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同时大大降低建设单位的投资风险,有利于缩短建设工期,加快建设进度。

  全国首创保护区和埋藏区并行制度

  原《规定》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勘查确定了13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经过考古调查勘探。经过近20年的考古工作实践,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划定,有力保障了我市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条例》对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制度予以保留,保护区数量从原来的13处增至15处,同时为了做好与上位法的衔接,还设立了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制度。

  贺云翱表示,所谓地下文物埋藏区,是指经过专门的政府机构划定和公布的地下文物分布密集的特定地理区域。在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基础上,对地下文物埋藏情况进行普查,经过勘查核实后,划定不宜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纳入城乡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南京在全国首创性实行“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并行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对地下文物的保护力度。考虑到实际情况,在特定区域对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进行了限定,没有实行“一刀切”,更具可操作性。

  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展示

  《条例》突破了原有地下文物的保护理念,将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合理利用纳入范畴,发挥地下文物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中的作用。

  贺云翱表示,地下文物的保护利用有多种方式 :一种是建设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对地下文物进行原址保护;暂时不适合对外展示的,可以采取原址填埋、地面绿化或者标志标识设置等形式予以保护;需要迁移异地保护的,应按照就近原则,选取便于开放展示的公共空间作为新址,并在原址设置永久碑记。

  《条例》还规定,在保证地下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展示,普及地下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鼓励教育机构利用已经发掘和保护的地下文物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建立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基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凯)

  来源: 南京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 “百姓的信任和嘱托不能辜负”
   代表委员履职这一年   针对近些年发生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