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宝马肇事案司法鉴定出详解 近九成网友不认同

08.09.2015  20:41

   事件最新进展: 9月7日晚18点18分,法制网发布稿件《独家详解南京“6.20”宝马肇事案司法鉴定过程》。

  9月7日晚19点,@南京交警转发 法制网 稿件,被网友广泛认定是关于此事的详细解读。

  9月7日晚23:43分,@南京发布发表文章《南京交管及脑科医院等详解“6.20”宝马肇事案鉴定过程》,详解此案六大疑问,专家指出,现有的鉴定意见只是医院做出的,该意见是否被最终采纳,还要经过质证,被害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申请补充和重新鉴定。此外,限制责任能力对刑事责任的影响是或然的,可以从轻,也可以不从轻。

   9月8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等江苏主流媒体相继发表文章,其中《现代快报》发表的《南京宝马案司法鉴定9大疑问,官方逐一回应》一文得到广泛转载,文中基于法制网所述细节,综合了司法学者、医学专家、社会学家的看法,对事件进行全方位解读。

  

  

  

   宝马肇事案遇害者家属将申请重新司法鉴定

   9月7日下午,南京“6·20”宝马车肇事案中遇难死者薛某的父亲薛先生表示,对于这个鉴定结果,他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整个鉴定过程我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因此,我对这个鉴定报告不接受,并要求重新做鉴定。”薛先生说,车祸造成儿子死亡,这种伤痛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弥补的,而肇事者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能仅凭这一纸鉴定就减轻或者逃避这种惩罚。“我希望能有一次更为公开公正的鉴定,能让我们信服。

  同样,在“6·20”宝马车肇事案中另一位遇难女子刘某的丈夫马先生表示,自己并不认同此次公安部门提供的鉴定结果,同时也要求进行重新鉴定。 “脑科医院的鉴定过程没有公开,缺乏必要的客观证据,比如事发时的人证、物证来证明,该鉴定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马先生说,他对此持质疑的态度。

   媒体观点:

   人民时评:南京宝马案回应质疑应更有力》人民日报

  再专业的知识判断,都需要直面公众基于常识的疑虑,也离不开开放化的程序设计和当事人监督。面对质疑,刑事执法不能放弃说理,专业知识判断亦不能放弃说理。化解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焦虑,增进当事方对司法结果的信任,传递司法公正的品格,都需要刑事执法机关在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恪守程序正义,以更加中立、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程序推演,展现执法的无偏私。

   宝马车肇事案通报岂能挤牙膏》现代快报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五问南京宝马车祸案鉴定”,问出了多数网民的心中疑惑。可惜的是,在最佳时间内,这些问题都落空了。“6·20”事件的处置,要想不陷入被动,赢得社会信任,本该如专家所言,第一时间发布鉴定依据,第一时间、多渠道主动跟踪发布消息,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尊重民众的监督权。

   《从宝马肇事案的两轮舆情

   网友观点:

   鉴定过程欠严谨 家属描述不具信服力

  @丁国钧:看完全文,发现鉴定依据完全出自嫌疑人自我表现描述以及其家人描述,是否与“重证据轻口供”的法制思维相悖?

  @慵懒的棋子:通篇证词基于王季进本人、王季进父亲、祖母、都是事后回忆…没有客观证据。这样鉴定难怪大家不信啊!

  @十三郎小窝:搞半天,这个什么南京脑科医院的诊断的依据都是王季进的自述,还有王家亲戚的描述。

  @不大相同:“王季进的父亲及祖母反映”的东西有没有查证真伪?如果做了这些最好把过程说明一下,如果没做或者没有完全证伪直接发这个结论难以服众。

   只说明了“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这一医学概念事实存在 但不能证明嫌疑人确患此症

  @星星小姐爱数数:全文只说明了在医学上有急性,短暂性精神病。但是却没有充分证据说明他有!!!这洗白白的也太不专业了!求公正!

  @夹心萝卜slimino:百度了一下这个病,绝对的对症下药。临床表现最后的比如交通事故几个字也是简明扼要。退一万步讲,这真的是事实,那有突发性的人格障碍鉴定的标准么?

   希望法官能客观对待鉴定结果 公正审判

  @沧浪之水:鉴定意见作为间接证据,是不可能直接证明犯罪嫌疑人行为当时的精神状态的。根据证明责任的划分,主张行为时没有刑事责任能力,要承担举证责任和说服责任,这并不容易,我相信法院不会采信的。

  @南京吴琨:嫌疑人有权进行申请做鉴定,可能对日后的法院判决量刑有所影响,但不可能逃避法律的制裁!我们应当相信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再者受害者家属已经提出申请要求重新鉴定,这都是当事人的权利。交警也得按照程序去做,这样性质恶劣的事件更会注意办案程序的严密性和执法的公正性了,现在就等法院的判决结果。

   越描越黑 网友表示“根本不信

  @白骨角:一条谎言得用一万条谎言来圆。

  @铿锵有理A:从许某变成王某,从冰毒变成玉米面,从狂奔(195.2公里/小时)变成只是快些,现在又有突发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莫名其妙的病),你现在说要相信法律。相信的人才真的有精神病!

   本网评论:

   这迟来的回应 ,能否填上事件的诸多空白?

   目前该事件还是处在追问与媒体自我解读的过程中,“短暂性精神障碍”这样的鉴定结果,在家属无法接受、公众即便认知也心存怀疑的情况下,还将历经不少的崎岖过程才能被大众接纳,这可见一斑。鉴定结果在家属申诉后还能不能站的住脚?对司法审判会有怎样的影响?这迟来的回应 ,能否填上事件的诸多空白?本网将持续关注。   

  (来源:中国江苏网舆情中心)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