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同悲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悼念侧记
2016年12月13日,南京。苍天垂泪,松柏动情。在又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市17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部分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仪式,悼念79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戮的30万遇难同胞。
侵华日军屠城79年后的南京,风在呜咽,满城飞雨。上午10:01,当凄厉的警报声响起时,成千上万的市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冒雨在东郊、中山码头、燕子矶、花神庙等丛葬地献花、默哀,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东郊丛葬地:
市民冒雨自发献菊花
昨晨的东郊,大雨如注。萧萧冬雨打湿了环陵路两排高大的梧桐树,静穆、肃立的梧桐树下,不时有市民踏着落叶,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东郊丛葬地集聚。
79年前,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30万同胞生灵涂炭。其中,3000多名遇难同胞的尸骨,就埋葬在灵谷寺脚下的东郊丛葬地。79年后的12月13日,数百名市民带着心头的伤痛记忆,再次来到这里。丛葬地现场,拉起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东郊丛葬地悼念活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横幅。
10:01,凄厉的警报声响起,数百名市民全体肃立,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随后,4名市民代表向遇难同胞敬献了花篮。记者注意到,丛葬地墓碑上,早已有市民自发前来,敬献了黄色、白色菊花。
玄武区孝陵卫社区书记于涛参加完悼念仪式后表示,这已是她连续第三年参加集体悼念活动。“每次参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活动,都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振兴中华。12月13日是一个不能忘记的日子,我们要通过悼念活动,教育子孙后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工作,振兴民族和国家。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有和平美好的生活。”
中山码头丛葬地:
市民眼含泪花祭亡灵
昨晨的中山码头,大雨和着浓雾,打湿了码头的跳板。淅沥的雨声中,码头失去了往常的繁忙与嘈杂,寂静的上空被悲伤笼罩。
上午9点多,天妃宫小学、第十二中学、驻鼓楼区部队等近200人陆续在中山码头丛葬地集中,其他自发前来悼念的民众则撑着雨伞,静静地矗立一旁。
1937年12月13日下午至16日,日军每天都从安全区押解难民,屠杀于中山码头,前后屠杀1万多人。79年后的今天,侵华日军屠城的血色记忆依然清晰。
10:01,凄厉的警报划破长空,人们摘帽、低头,在凄风冷雨中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全场肃穆,只听见雨水打在身上滴答作响。风乍起,落叶翻飞,片片飘零。
悼念市民排成长队,依次绕纪念碑一周,向遇难同胞献上一朵朵白菊花,寄托深深的哀思。参加悼念仪式的陆智顺已经73岁,她老伴的父亲死于日军制造的新加坡大屠杀,因此他们一家对侵华日军的暴行既愤怒又悲痛。“老伴眼睛不好,来不了,我肯定是要来的,我要用行动提醒年轻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陆智顺说完,眼底泛着泪花,双手紧握白菊向纪念碑走去。
昨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现场人员肃立默哀。
燕子矶丛葬地:
市民乘公交车跨江参加公祭
昨晨的燕子矶,冷雨霏霏,打湿了悼念市民的衣服和头发。栖霞区各界人士会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之一的燕子矶公园内,举行悼念活动。
冷冷的雨,让悼念仪式的气氛更加庄严肃穆,一分钟默哀时间里,时空仿佛又拉回到79年前。在燕子矶江滩上,侵华日军集体屠杀了3万余名解除武装的士兵以及2万余名普通市民,使这里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屠杀场地之一。
来自燕子矶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石宇莹默哀时,雨水与泪水混在一起。想起遇难同胞,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牢记历史、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是她的最大感受。
市民丁玉梅今年57岁,家住浦口,为了参加此次悼念仪式,她坐了两个小时公交车赶到燕子矶公园。她告诉记者,“参加悼念活动,就是希望大家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上新河丛葬地:
抗战老兵哭祭死难同胞
昨晨的上新河,凄厉的防空警报响起后,大雨下得更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上新河地区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聚集了上百人前来悼念,在悼念队伍的前排,4位老人的身影格外显眼。他们是抗战老兵赵贵荣、孙永清、虞亦勤、胡恒。
一分钟默哀,老兵们神情悲恸,泪水盈眶,赵贵荣和虞亦勤更是浑身颤栗。1937年,只有15岁的赵贵荣在南京上学,亲历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当时,他们全家躲在兵工署,两次躲过日军屠刀,幸运结识国际友人魏特琳女士,受魏特琳委托,他负责统计受害人数、发放赈济粮。后来,他离开南京,在上海加入抗日队伍。抗战胜利后,赵贵荣获得“抗战蒙难同志会纪念章”。
抗战时期,虞亦勤失去了新婚妻子。1942初秋,驻扎在溧阳社渚镇的一小队日本兵以强化治安为由,向新四军经常出现的城桥村进发。虞亦勤刚结婚两个月的妻子被日军发现,为免受辱,跳入城桥村前的池塘淹死。虞亦勤抱着妻子的遗体哭了一天一夜后参军入伍,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96岁的老兵胡恒则多次来到南京。胡恒1920年出生于湖南永州。抗战爆发后,17岁的胡恒在老家参军入伍。1945年抗战胜利时,胡恒作为中国远征军新6军新22师师部的一名少校,参与了日本的投降仪式。
花神庙丛葬地:
爷孙俩同来参加悼念
昨晨的花神庙,细雨霏霏,如泣如诉。花神大道西侧一处空地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岿然耸立——79年前,惨遭日军屠杀的7000余名中国军民就长眠在这片土地之下。
上午10点,100余名悼念市民在防空警报声中向死难者默哀。来自雨花外国语小学的30多名小学生朗诵了青少年公祭诗歌《祈福和平》:“79年前的金陵,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像巨大的乌鸦,覆盖了秦淮钟山!有人说,历史可以原谅,但绝对不能忘记啊……”诗歌震撼人心,响彻遇难同胞丛葬地。
四年级小学生沈宸宇是4名领诵人之一。当天和他一起到场参加悼念活动的还有一位白发老人,这是他的外公、今年67岁的崔华。崔华老家在南通,随子女到雨花台区生活已有3年时间。当天,得知外孙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花神庙丛葬地参加悼念活动,他当即穿上雨衣,一路跟随前来。
“今天我们参加悼念活动,目的是牢记历史,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沈宸宇告诉记者。
各界人士
公祭抗日航空烈士
“枫叶纷飞悼英烈,泪洒天际寄哀思,长歌当哭,天地同悲”……昨天,2016年南京市各界人士公祭抗日航空烈士活动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300多名各界人士胸佩小白花,用放飞和平鸽、朗诵爱国诗歌等方式深切缅怀抗日航空先烈,沉痛悼念逝去的同胞。
61岁的刘力昨天特意从上海过来,缅怀叔公——被誉为“中国抗日空战捐躯第一人”的抗日航空烈士黄毓全。“1932年2月6日,新婚不久的叔公带着妻子来南京探亲,途经上海虹桥机场,彼时正值一·二八淞沪抗战,黄毓全看见有个战友被敌人打伤,飞机迫降了。为了支援战友,作为空军中校分队长的他自告奋勇,换了军服就进入那架刚迫降的飞机,结果在加速上升时,飞机坠毁,黄毓全壮烈殉国,当时他只有27岁。”刘力说,他希望在国家公祭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必须特别珍惜并维护它。
拉贝故居
闭馆出新昨特地开放
昨晨,在拉贝故居等其他纪念地,同样是草木含悲,天地同泣,各界市民泪飞化作倾城雨,通过各种形式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铭记历史、寄托哀思。
正在闭馆出新的拉贝故居昨天特地开放,不少市民自发来到这里,感受拉贝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特殊的爱,悼念这位“南京好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位于南京小粉桥1号,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在这处小楼和小花园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而他担任主席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更是救济了25万难民。
淅淅沥沥的冬雨,为这处宁静的院子增添了几分悲伤。上午9点半,东南大学青年教师徐黎阳特地前来参观,默哀悼念。在拉贝铜像前,他深深地鞠躬行礼。徐黎阳在南京生活多年,了解很多关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在南京这些年,每一个遇难同胞纪念日都让我刻骨铭心,这座城市的惨痛回忆需要我们去铭记,这些国际友人的无畏义举更不能忘记。”徐黎阳说。(周爱明 张璐 朱晓露 胡英华 李凯 王聪 蒋琰 朱泉 马道军 李子俊 贡晨霜 程薇薇)
来源: 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