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见证者回忆难民营生活 观阅兵式感慨国家之强大

03.09.2015  19:22

  中国江苏网9月3日讯(记者 蔡阳艳)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设立难民区保护无辜的难民。这其中,以辛德贝格和京特设立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最为人熟知。今天,90岁的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王利民老人边看阅兵式边向记者回忆起了当年在江南水泥厂庇护所避难的往事。

  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事件。同年12月4日,丹麦人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与德国同事京特,分别以丹、德两家公司代表的名义赶到江南水泥厂,在水泥厂内设立难民营,并建起一座小医院。在107天时间里,京特等人一面组建红十字会,一面组织农民埋葬无人过问的尸身,并从12月11日开始收容难民。

  而辛德贝格与京特建设难民营也纯属偶然,当时辛德贝格作为FL史密斯公司上海分公司代表来到江南水泥厂只是为了保护厂里用于生产的机器。可当辛德贝格来到水泥厂看到周边全是中国难民时,他当即决定运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将他们保护起来。

  当时,年仅12岁王利民和家人就住在江南水泥厂附近的栖霞镇梅墓村。至今,他对日军的暴行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王老告诉记者,日本人攻进南京城的时候,他还比较小,但他至今仍记得,每天日本人的轰炸机都会在天上盘旋,看见村落比较集中的地方,就会丢下炸弹,村里的房子几乎都被炸毁了,因为没处可躲,很多人被炸死或是炸伤。要是碰见日军进村,就更可怕了,只要被他们抓到的妇女都很难逃过他们的“魔掌”。

  日军进村扫荡,王利民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他和亲人很快都躲进了辛德贝格主持管理的水泥厂难民营里。王老回忆说,当时在工厂周围,辛德贝格带人插满了丹麦国旗和德国国旗,以此禁止日军进入。

  “当时,水泥厂里就造了两排二层的工房,原来是给厂里的工人做宿舍的,因为难民中有不少都是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有家室的,这些宿舍都分给他们住了。其余的难民则都住在厂区临时搭建的大批简易工棚内,光是这些搭的工棚就有二三万平方米,我和家人就住在这样的简易工棚里面”。王老说,虽然当时住的工棚非常简陋,但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他和家人保命的地方。

  日军的疯狂侵略,让栖霞镇梅墓村的村民们难以安宁。时值冬季,来难民营躲避的难民越来越多,食物和过冬物资成了最大的问题。

  王老告诉记者,因为难民营里的难民很多,最多时一天粮食就要1500公斤,而购买粮食的钱都是靠辛德贝格动用厂里的一笔开工资金。但买来的粮食毕竟有限,为了过冬,不少村民都会趁着夜晚,偷偷的回自己家里拿取衣服和食物,虽然趁着黑夜,但有时也会不幸被日军发现。为了保证难民的安全,当时辛德贝格与京特还在厂里组织了自卫队,京特还常常会亲自拿着猎枪在难民营的范围内附近巡逻。

  说起难民营的生活,王老对辛德贝格充满意感激。王老说,是辛德贝格让他避免了被日军屠杀,给予了他生存的希望。

  当王老从电视上看见阅兵仪式中,徒步方阵一个个整齐划一走过天安门广场,一辆辆装载着新式武器装备的车辆从天安门广场驶过,一架架飞机从天空划过时,不禁感慨起来。他说:“这是现在我们国家国力强的表现啊。回想起七十多年前,同胞们饱受日军摧残,要在外国友人的庇护下,才能得以生存。那时的中国显得是多么的弱小。”王老说,他现在非常高兴,在90岁高龄的时候还能看见祖国越来越强大,感觉自己很幸运。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