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记忆” 海外引发共鸣
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几则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
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
《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展览法国开展,这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突出展示了欧美人士所见证的南京大屠杀。
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意味着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血色记忆,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申遗的成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传播的新里程碑”。
国际传播,真相引发共鸣与反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这一年多里,纪念馆和社会各界一起加强史实研究,固化记忆载体;走出国门,加强国际化传播,与国际友人同心协力,推动历史真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引发国际史学界和普通民众的共鸣。
今年10月22日,法国冈城,一场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这里的和平纪念馆揭幕,并持续到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展览用270余幅历史照片、50多件展品和视频资料向法国和欧洲观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浩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京与冈城,一个惨遭侵略者屠戮,一个被战火夷为平地,远隔万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共通的记忆连接。这也使得展览受到法国当地民众的高度关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前来参观的当地民众在观展后纷纷表示“震惊”。
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说:“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容否认。冈城和平纪念馆就是交给观众一把钥匙,让他们走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二战中发生的暴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张建军表示,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主流社会知晓度、认可度都还需要提高。这次《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是一次很好的国际化之路的尝试,推动欧洲社会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
“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野蛮的行径;今天,这些野蛮行径依然发生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今年10月参加2016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法国巴黎市市长代表克里斯多夫·吉拉尔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写下这样的留言。因为自己的国家也在二战时遭遇过法西斯国家的摧残,他对南京大屠杀史十分关注,第一次到南京,便点名要求来参观纪念馆。
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民众来到纪念馆参观,仅今年前三季度的参观者人数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留言簿上,国外参观者的各种语言的留言更是大幅上升。
希腊伊拉克利翁市副市长贾兰希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的“百人斩”照片前停留很久,他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最残忍的屠杀行为之一。人类必须从历史中反思、学习,不再重犯错误。”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副市长伊万·李列耶夫的夫人在参观纪念馆后流下了眼泪,她哽咽地说:“看到4岁孩子被日军刺死的照片,眼泪流了下来,因为,我也是位母亲。”
口述历史,刻录战争永久的创伤
每年12月,日本东京、大阪、福冈等地都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今年也是如此。12月12日晚,在日本名古屋的一个礼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受日本各地和平友好团体邀请,进行他此行的第9场演讲,他的演讲让更多日本民众了解这段在国内被遮蔽的历史。
今年10月,87岁高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坐着轮椅远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由南加州大学犹太大屠杀基金会组织的对南京大屠杀口述史的录制。2017年底,采集后的证言视频将以三维全息投影的方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示。
南京大屠杀事件距今79年,在世的“活人证”已迈入古稀,平均年龄超过80岁。幸存者老人5年前约有200位,目前数量急剧减少。继上个月李钟、任静萍、陈宝珠、张福智4位老人离世,12月8日又有一位幸存者谢秀英老人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107人。
2012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成立,标志着南京启动新一轮抢救幸存者证言的行动。今年9月30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学共同发起口述史调查行动。团队将对50位幸存者进行口述史调查,强化那段历史的记忆与烙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认为,“我们要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起,最后一次回到历史现场,回到记忆深处。”
今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幸存者口述证言的进一步调查工作,其中包含对南京300户遇难家庭的微观史调查。“个人口述史和家庭微观史显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美好生命的剥夺、对人心灵长久的创伤。”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也是人类创伤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易周氏、崔正桂、殷玉汉……12月10日上午,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又新增110个人名。截至目前,名单墙已刻上10615个名字。自2007年纪念馆新馆开放后,至今已经五次新添遇难者名单。
众筹声音,再现大无畏人性之光
今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挂牌成立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推动学术研究和成果发布的国际化。
南京“众筹声音、讲述历史”传承历史记忆志愿者行动,百余人通过纪念馆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表达参与“众筹声音”的心愿。参与讲述的有不少外籍友人。纪念馆的韩国志愿者金世恩,通过一枚小小的发卡,再现当年难民区中无辜女性被强暴的血泪故事;南京大学的德国留学生Leo Leo,以约翰·拉贝的大无畏精神为切入点,再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人性之光”。
一张图片能传递千言万语,这就是海报设计的魅力。2017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征集作品启动,双年展主题为“不忘”和“未来”,以定向和自由征集两种形式,广邀美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日本、韩国等国的著名设计师、设计机构、设计专业师生参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邬烈炎谈及策展主旨:“2017年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希望以海报的艺术形式体现‘不忘’历史和开创‘未来’的宗旨。”
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化传播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金世恩是韩国朝鲜大学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今年7月,她以国际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除从事展览解说词的韩语翻译工作,她还为游客导览器录制韩语介绍。
国际和平研究交流更加深入。波兰格但斯克二战博物馆馆长表示:“我们应该联手,用一切能够实现的方式,来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在我们波兰格但斯克二战博物馆,明年也将展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明年会进一步到世界各地组织相关的展览,组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扩大在世界各个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