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历史不能忘"
中新网南京4月4日电 (记者 朱晓颖)清明节的清晨,下起小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一束束黄菊放在刻写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黑色名字的“名单墙”下。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凝望着墙体上3位亲人的名字。
“亲人们受害80年了,是我们痛苦怀念的80年”,葛道荣老人提高了语调,“仇恨能淡忘,但历史不能忘,我们不是复仇主义者,我们是爱和平的。愿世上爱好和平的人,为避免一切战争灾祸而努力。”
1937年,年仅10岁的葛道荣躲进难民区,还是被日军用刺刀戳伤右腿;他的家人没有逃到安全区,惨死于屠刀之下。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些年来,年事已高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几世同堂的遇难者遗属,将纪念馆“名单墙”一角,当做他们祭奠亲人、寄托哀思的地方。
他们的至亲,在80年前南京大屠杀人间浩劫中罹难,不少人至今尸骨难寻。战火中幸免于难的孩童,带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记忆,已然走过大半生,成了八、九十岁的老人。
白衣黑裙的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白裙袭袭的中国小学生“老少”组合,齐唱《和平的花紫金草》。 朱晓颖 摄关于和平,这些老人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清明家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纪念、赴日作证……只要身体行,老人们就不会缺席。
幸存者马庭宝、马庭禄是兄弟俩。今年80多岁的马庭宝如今身体尚好,说话高亢。
马庭宝对记者说到晚年愿望:“南京人民受难,日本人民也是受难的,希望中日人民世代友好;日本在任首相应该到纪念馆看看;希望有生之年看到日本承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和真相。”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发生时,马庭宝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长大后他才知道,父亲、舅舅、二姑夫被日军残忍杀害。母亲在逃难过程中被迫将他丢弃,但最终不忍割舍,又冒着随时丧命的危险,将他找了回来。
“名单墙”前,中外友人向遇难者默哀、敬献花篮。“我来看你了”,幸存者老人口里念着亲人。
“和平的花紫金草”,白衣黑裙的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白裙袭袭的中国小学生“老少”组合,用中文唱出这句歌词。
白衣黑裙的日本紫金草合唱团,与白裙袭袭的中国小学生“老少”组合,齐唱《和平的花紫金草》。 朱晓颖 摄多年来寻访约250个日本老兵、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日本友人松冈环,在“清明祭”仪式上许诺,将继续进行研究,把幸存者的声音传递到日本。
“这里是记忆的承载地,南京大屠杀历史已成为中国的记忆、世界的记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文明是脆弱的,更显和平宝贵。不论是过往、现在还是将来,和平都值得世人精心呵护。”(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