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全方位展开

30.11.2014  12:37

  

  这些年来,遇难同胞纪念馆从建立学术机构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团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之中,使得该领域从起初的零散研究发展到目前的全方位展开,成果颇丰。

  1995年,由遇难同胞纪念馆发起并且邀请学术研究机构的一批专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学术机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研究会建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团结了一批国内外的学者队伍,共同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史的学术研究。在推进南京大屠杀史资料征集、学术研究与交流、纪念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立了该专题史研究在整个日军侵华暴行史和中国抗战史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1997年8月14日至1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和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组织了第一次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此后,研究会每4年召开一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屠杀史学术研讨形成了多方面的成果,推动了南京大屠杀史的国际学术研究,使南京大屠杀事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记忆。

  高校是科研重地,荟萃了史学研究人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逐步得到社会关注,引发了大学校园研究热潮。1998年12月,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这一专门研究机构。2006年4月,南京大学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成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除南京地区的学者外,武汉、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也有学者积极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由于学术界的日益重视、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和相关课题研究经费的支撑,南京大屠杀史学的研究日益深入。

  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争论始于70年代初,到了80年代,随着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激化,南京大屠杀很快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持肯定南京大屠杀观点的学者(“大屠杀派”)大多具有历史学专业背景,理论和学术较强。

  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前后,一直支持日本学者的正义行动。在建馆之初的1985年,在建馆立碑的江东门遗址发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骸时,就与日本“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取得联系,洞富雄等日本专家和学者,来到现场调查,并采访了李秀英、夏淑琴等一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此后的30年左右的时间内,又多次邀请他们来南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等,与日方学者的学术交流渠道一直敞开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及李慧独家供稿

  登陆新华报业网(www.xhby.net)、扬子晚报网(www.yangtse.com)、中国江苏网(www.jschina.com.cn),可查看完整连载。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