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墓园:低价墓没面子 四五万价位最好卖
墓价调查
4月5日是清明节,不少市民选择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购买墓地落葬,墓价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抱怨“葬不起”“墓价比房价还贵”。不过,殡葬部门的统计显示,南京自从实行“一墓一价”政策后,墓价已两年没上涨,平均墓价大约在1.8万左右。为何官方数据和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传统丧葬观念是背后推手。
南京三大公墓墓地销售情况
雨花功德园
去年选择生态葬、壁葬、传统墓葬各占1/3,传统墓葬均价在八九万元
普觉寺墓园
去年选择生态葬的不到10%,90%选择传统墓葬,选择3万元以下的不足10%,选择四五万元的超过80%
隐龙山墓园
去年卖出819座墓穴,三四万元的墓占了总量的70%
现状
实行“一墓一价” 南京墓价两年没涨
5日上午,在普觉寺墓园的业务大厅,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在咨询墓穴价格。墙壁上,悬挂着三块公墓服务收费价目表,公布的墓型多达40种,价格在2万元以下的墓仅1种,1.39m2卖1.98万;2万元以上的有4种,面积从1.19m2至1.84m2不等,均价2.6万;3万元以上的有5种;其他都在4万元以上,其中6万元以上的有7种,以面积1.24m2计算,每平米的墓地达6万,远超新街口的房价。价位高低与墓型、石材、面积、方位、朝向等有关。
“这个收费价目表两年前就挂上墙了,各种类型的墓地明码标价。”普觉寺墓园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实行“一墓一价”政策后,这两年墓地价格一直没有调整过。
低价墓“没面子” 四五万的卖得最好
虽然墓地价格两年内没有上涨,但记者从南京市各大墓园了解到,市民购买墓地的价格总体水平却年年上涨,消费越来越高。
“两年前,我们墓园的销售均价只有两万,现在很多市民一来,就要看四万左右的墓。”隐龙山墓园经理周立平举例说,去年清明他们新开辟出一个园,因为地理位置和朝向好,售价在五六万,仅一年就全部销售完。“去年我们卖了819座墓穴,三四万元的墓占了总量的70%。”
“市民对高价墓地颇有意见,但不少人又不愿接受价格低廉的墓地。”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陵园中心主任张明跃介绍,万元以下的墓地并不好卖。
以南京最大的经营性公墓普觉寺墓园为例,去年销售了1121座墓,其中壁葬、花坛葬、树葬不到10%,这意味着九成选择的是传统墓葬。
低价位的墓型虽然也有不少可供市民选择,但主动选择3万元以下墓型的不足10%,“去年,超过80%的人在普觉寺墓园选择四五万元价位的墓型。”普觉寺墓园有关负责人说。
墓地均价1.8万元 偏远墓地拉低均价
张明跃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对市属的11家陵园做了一项统计,平均墓价在1.8万元左右。主要是郊区偏远地区的墓穴多,拉低了均价。而实际上,部分公墓的品牌效应导致墓地价格高,例如功德园、普觉寺两个公墓,因为历史悠久,安葬了众多的社会名流,多年的发展致使两个公墓的土地资源几近枯竭,只有通过价格杠杆、增加需求性服务来保持公墓的可持续发展。
新风
八项规定刹住“奢侈墓葬”风
十几二十万元的豪华型墓销量降半
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现象是,“八项规定”发布以来,狠刹奢侈风气,要求丧事从俭,使得十几二十万元的豪华型墓销量降半。
雨花功德园将更大的营销力度放在壁葬、树葬等节地葬式上,顺应这股节俭风潮。该墓园去年卖出1200个墓地,其中选择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的占1/3,壁葬的占1/3,还有1/3是传统墓葬。这意味着,该墓园的生态葬达到了三分之二。“传统墓葬的均价在八九万,但整体均价下降了,因为生态葬总量上来了。”
墓价为何如此坚挺
公墓用地受限,维护成本高,死亡人口每年增加
墓价为何居高不下?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分析,南京市现存墓地面积约600亩,目前南京每年死亡人口约3.5万人,且每年逐渐增加,其中近80%选择传统墓葬形式,现存土地只够维持3-5年。因此南京实施了“一墓一价”后,虽然控制住了墓价飞快上涨,却不可能让墓价下降。
记者了解到,为降低土地资源的消耗,国家层面的殡葬改革政策并不鼓励老百姓用墓葬形式安葬骨灰,所以对公墓用地审批也严格限制。再加上随着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维护成本不断提高,公墓必须拿出部分墓地和墓型满足高端需求,来支撑公墓的发展。“我们已经把园区里的边边角角都开发出来,希望能撑个三五年。”周立平说。而龙王山墓园目前仅剩下1亩地,面临闭园的境地。
如何破解“葬不起”
著名主持人吴晓平:
“我的祖母、母亲、岳父、岳母、嫂子都是生态葬”
居高不下的墓地价格直接导致一些市民陷入“高价墓买不起,平价墓看不上”的尴尬境地。“毕竟是百年之后的安居地,马虎不得。我们来给长辈买墓,不贵觉得孝心不够。”前来为85岁外公看墓的小丁很无奈。
节目主持人吴晓平认为大操大办不如厚养薄葬。“我的祖母、母亲、岳父、岳母、嫂子都是生态葬。以前有人问我,你难道穷得连一块墓地都买不起吗?连这点孝心都没有吗?我当时听了很生气。”他表示,丧葬形式不是传统文化,厚养薄葬的孝道才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
“现在很多人喊‘死不起’,但根本没有规定必须土葬。”他说,很多人在老人死后大操大办丧事,“搞这些又有什么意思呢?话讲白了,就是活人在攀比。”
“我们自己往上数三代,有几个老祖宗的坟墓还在?反过来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儿女、孙辈到哪儿去找我们?”因此,老吴表示,不论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按照国家丧事从俭的精神,生态葬都是最好的办法。
雨花功德园负责人阮锋:
文化素质越高,观念越开放,越能接受生态葬
土葬≈2m2,壁葬<0.8m2,树葬=0m2。与土葬动辄大几万的费用相比,壁葬在1万元左右,树葬和花坛葬只要999元,如果选择了“三不留”(“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树葬,不仅免费,政府还会奖励1000元。
“选择低价位葬式并非不孝、没面子,事实上,目前选择生态葬的人文化素质都较高,很多都是教师、医生。”雨花功德园负责人阮锋说,观念越开放,越能接受各种生态墓葬方式。
记者了解到,“三不留”实施1年,南京全市仅有36户领取了千元奖励,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不留名”。绿色殡葬期待突破,有人建议,为了减轻子女的舆论压力,不如把这1000元在逝者生前就补贴给本人,“让老人自己选择身后事的安排,避免子女被人说不孝。”(记者 项凤华 徐岑)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