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南京城管改革 路面干净是最好的“尺子”
这几天,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南京“大城管”改革。据报道,文广新、旅游、园林、规划、公安交管5个部门共33项处罚权将全部划归城管局,扩权后的城管处罚权达到163项。城管权力大了,特别是享受过十多天青奥给城市带来的干净和舒畅,人们有理由“奢望”,南京城能够再漂亮一点,再清洁一点,再宜人一点。
改革是把金钥匙,好多问题解决不了,通过改革,总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城市管理也该这样。城市管理该如何改革,需要仔细研究。记得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小组讨论时曾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他强调“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可见,不管怎样改革,以人为本,重视百姓的呼声和评价,才应成为城管改革的真正发力点。
那么,百姓对城市最大的呼声是什么?今年5月南京市领导调研后坦言,城市的脏乱差破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投诉最多、意见最大的问题。青奥期间,饱受灰霾之苦,经常在街道上与渣土车的扬尘为伴的南京市民,曾经幸福地享受了一阵碧蓝的天空和干净的路面,由衷流露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政府部门的感激。幸福之余,人们最大的担心,就是青奥之后会不会“一夜回到解放前”。果不其然,这几天,南京的街道又开始到处开挖,很多路面又已经由黑变灰,生意清淡了一阵的洗车行,又开始涌进许多灰头土脸的车子。
改革常常是在收权和放权之间寻找平衡。收权不一定就解决问题,放权也不一定就办成事情,城管改革究竟该收权还是放权,哪样才能取得成功,老百姓不一定清楚,但城市路面干净不干净,空气清新不清新,上街一趟回来要不要擦鞋子,老百姓一清二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干净与否,才是老百姓衡量城管改革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尺子”。 下转2版
上接1版 从目前城管改革透露的信息看,“扩权”是这次改革的重点。由此推论,以前路面不干净,城市有点脏,是因为城市管理部门“权力”还不够大?那么今天,处罚权达到163项,“权力”不可谓不大了。但是,路面干净这一点,究竟要动用多大的权力?现在有个流行说法叫“新常态”,城市管理,能不能保持常态,而不是一阵风,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既然青奥期间城市能够很干净,那就说明干净并不是不能做到,无非是没能保持常态,一阵风过了,一口气松了而已。基于此,城管改革的“眼睛”可能不宜始终盯着权力,而应多盯着路面,多盯着那些让百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很不爽的东西。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