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城会中外专家共话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
27.10.2016 20:38
本文来源: Huaxia.Com 江苏新闻
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幢古建筑被拆
彼得·斯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及和平委员会主席,也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化艺术学院的院长,提及文化遗产保护,他认为世界上95%的文化遗产损失都跟城市发展、扩张以及农业技术发展等有关。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也遗憾地表示,非遗保护是在和城镇化赛跑,建一座跨海大桥的速度显然比非遗保护措施出台要快,“每一分钟都可能有一幢古建筑物被拆……”
幸运的是,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更新了理念:从“文物保护”走向“文物遗产保护”、发展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要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南京近年来还积极梳理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努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比如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等。
据介绍,南京是中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现有世界世界文化遗产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中国剪纸(南京剪纸)、古琴艺术(金陵琴派)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还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4座。南京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位居全国前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原样传承
河北大学教授齐易,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阿波舞蹈”在全日本是非常有名的华美的民间歌舞,但却没有列入“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为什么?齐易表示,就是因为它对原生态进行了加工和美化,因而它就不再是传统文化遗存了。
齐易说,我国一些地方的非遗保护工作,往往在某种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过分强调所谓“发展”和“创新”,使其原来的样貌发生了极大改变。“这样的发展,造成了文化上的趋同性,实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破坏。”他认为,“传统是一条河流”,它在历史的进程中有顽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需要大家对它进行拦河筑坝式的强行改造,“传承人的责任就是原样保护,守住民族文化的DNA,这一点毋庸置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师费和平也阐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说,现在古村落的保护就忽略了本身内在的文化,过多注重外在,比如无锡惠山祠堂群,“建筑本身保护好了,但把原居民迁走了,游客过来,也只是猎奇心理,‘哦,原来这里还有这么大片的祠堂群啊’,大多到此一游,要知道震撼人心的是人们在祠堂里面的活动!”他认为,割断传统的话,未来就会很迷茫。对于南京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他直言还有待加强,要重视内在的建筑文化,要重视建筑与文化的关联性、整体性。
文化遗产的最重大价值是让人类活得像个“人样”
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强谈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剪纸保护与研究,奥华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董事长贾永华展现 “指尖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的李昕升讲解了中国的南瓜文化遗产……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却与大家分享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同展现形式”,提出文化遗产的最重大价值就是让人类活得像个“人样”。
贺云翱举例,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手工制造业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可以成为特定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从而赢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消费市场。如宜兴紫砂、南京云锦、江宁金箔、龙泉青瓷等制作工艺都在当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大放异彩。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现代创新产业的重要资源,可以为科技创新服务,如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实验成功就曾经得到过东晋时代的文化遗产的启迪……
他说,文化遗产是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人群的共享资源,可以让不同文化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的人们走出孤独,摆脱狂妄自大进而生发出相互理解、尊重、分享、共荣的美好感情、深切认知、合作意愿,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和睦。
“当然,文化遗产的最重大价值是让人类活得像个‘人样’。”贺云翱认为,离开文化遗产,大家将变得一无所有而回归普通动物的状态,因为语言、文字、神话、宗教、农作物、家养动物、文学、艺术、工艺、服装、信仰、价值观、家庭制度、城乡体系、丰厚的心灵世界等等,它们或者是来自若干万年前的创造,或者是来自数千、数百年前的成就,“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系统的文化遗产的滋养、维护、支撑,我们的人文世界还会有条件、还会有可能继续存在吗?”
他表示,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但更是未来的,它是创新资源,是发展基础。为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传承创新资源,就是筑牢发展根基。
本文来源: Huaxia.Com 江苏新闻
27.10.2016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