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二五”社会事业重要领域持续进步

30.06.2016  12:51

十二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重民生、促和谐,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各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新南京”建设的步伐得到快速迈进。

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公平得以彰显

(一)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协调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市继续推进 普惠优质发展学前教育 ,五年间,共新增134家省优质园,至“十二五”期末,全市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到87%。2015年承办了教育部“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全市11个区均接受了“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现场评估。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1个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我市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辖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 多样特色发展高中教育, 以校本课程建设和普职融通为抓手,推进四类高中建设,全市13个专业点获准开展“3+4”、41个专业点获准开展“3+3”分段培养试点。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获三项第一,实现金牌“九年冠”。

(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有效提升。 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68%,比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比2010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79%,比201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3%,比“十一五”末期提高1.31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变化图表

(三)教育公平不断改善。 十二五”期间,南京继续完善十五年基础教育扶困助学“绿色通道”。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市改革原幼儿助学券制度,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将其纳入到义务教育范围;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和标准,将原有补助范围扩大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学期750元,比2010年提高375元,初中生每生每学期1000元,比2010年提高500元,义务教育阶段补助标准较“十一五”期间翻一番;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增幅达33.3%。

2015年,全市接收义务教育阶段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53万人,比2010年增加2.34万人,增幅达37.8%,其中小学生6.61万人,比2010年增加1.95万人,增幅为41.8%,初中生1.92万人,比2010年增加0.39万人,增幅为25.5%。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为8.43万人,比2010年增加2.67万人,接收比例达98.8%,比“十一五”末期增长5.7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南京进城务工子女教育情况表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总接收人数(万人)

6.82

7.09

7.50

7.88

8.53

其中

小学(万人)

5.06

5.30

5.60

6.01

6.61

初中(万人)

1.76

1.79

1.90

1.87

1.92

进入公办学校人数(万人)

6.51

6.87

7.28

7.79

8.43

进入公办学校比例(%)

95.5

96.9

97.5

98.8

98.8

二、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文化惠民富有成效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 制定了《南京市实施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从制度方面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 金陵图书馆、市文化馆分别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实现了农村行政村全覆盖。2013年,南京市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入选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截止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2035场,观众达868.26万人次,赴农村、部队、社区等进行公益演出达5521余场。全市免费开放的场馆共67座,其中文化馆和图书馆29座、文物系统场馆38座。

(三)实施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工程。 以示范区、示范街镇创建为抓手,实施了市、区、镇(街)、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平方米,超过江苏省规定的每万人1200平方米的目标。

三、整合医疗资源强化基础建设,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一)卫生事业水平进一步提高。 至“十二五”末期,南京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3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6所,分别比2010年增加403个和31所;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66万张,比“十一五”末期增加1.56万张;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5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71万人,注册护士3.50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71、1.01、1.54万人。

(二)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逐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加快推动医疗资源优化布局,科学配置、合理调整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引导优质卫生医疗资源向新区、薄弱区布局。对老五县、栖霞、雨花台、建邺等医疗资源薄弱区适当放开,大力发展“精神、儿童、妇幼、护理、康复、传染病”等发展滞后,群众有迫切需要的专科医院。新批准设立的医疗机构大多数设置在医疗资源薄弱区。

(三)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2015年全市参合人数达173.4万人,实现了农村地区新农合全覆盖,全市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750元,各区都适当提高了新农合报销比例和扩大了报销范围,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与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省级标准化建设名录数据库,“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691个,全市省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为92%和90%。

十二五”期间南京卫生事业基本情况表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医疗卫生机构(个)

2268

2305

2315

2383

2337

卫生机构病床数(万张)

2.93

3.78

4.17

4.25

4.66

卫生技术人员(万人)

5.00

5.40

5.80

6.21

6.51

职业(助理)医师

1.73

1.91

2.07

2.16

2.71

注册护士

2.10

2.30

2.54

2.74

3.5

四、成功举办青奥盛会,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圆满完成青奥会、亚青会筹办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青奥会要求的时间节点,推进青奥体育公园建设,完成青奥会橄榄球、自行车(小轮车)、沙滩排球、曲棍球四个项目的场地建设,市龙江体育馆、市水上运动学校、市重竞技运动学校、市清凉山体校进行了场馆改造,为比赛顺利举行提供了场地保障,圆满完成了青奥会和亚青会的举办。

(二)扎实推进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工作。 借助成功申办青奥会和亚青会的机遇,2012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的意见》,并召开了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动员大会。2013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的意见>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在全力做好青奥会、亚青会筹办工作的前提下,还先后承办了自行车、网球、体育舞蹈、篮球等国际赛事,南京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根据英国权威体育市场情报研究和数据服务机构SPORTCAL颁布的全球体育影响力100强排行榜,南京2013年排名第41位,2014年排名上升到第28位(中国大陆共6座城市入选:上海第18位、北京第21位、南京第28位、广州第34位、南宁第69位、深圳第80位)。

(三)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市民。 截止“十二五”末,我市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覆盖率达100%,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预计达3.15平方米,两项指标均提前一年完成了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任务。全市共建成了近4000个晨晚练健身点、3000个社区全民健身工程(点)、100个街镇体育活动中心、752个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301个较大自然村小篮球架,实现了城乡社区全民健身一般性设施的全覆盖。以“百万市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幸福工程”两大体育惠民工程为抓手,持续地开展“全民健身与青奥同行”系列活动,每年市、区两级组织1000余项次群体活动,参与人数达100多万人次。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直属事业单位和区级公共体育场馆实施优惠开放。近三年,各级公共体育场馆优待(免费或低收费)开放320多万人次。全市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2655人,万人拥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6人。每年免费为3万余名市民提供体质检测服务,市民体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

五、社会救助能力稳步增强,养老服务能力有效提高

(一)统一城乡社会救助标准。 南京社会救助标准水平位居省内前列,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应出即出”。实现社会救助标准同城同标,全市各区城乡低保统一提高到700元/月。城乡困难居民实现“应救即救、应提尽提”。与低保标准同比例提高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特殊困难残疾人和孤儿等保障标准。低保、五保对象大病个人自付部分救助比例从55%提高到70%,年度封顶线从2.5万元提高到4万元。

(二)“老有颐养”体系加快完善。 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3张,提前三年完成省定目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城乡覆盖率达100%,建成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00个;社区虚拟养老院覆盖率达100%;现有养老机构307家,各类养老床位数6.98万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初见成效,在全国首次提出“社区40%服务用房用于养老”理念,目前总面积达45.4万平方米;建成社区康复点811个。

(三)社区治理创新实现突破。 城乡社区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数量同类城市中最多,98%的城市社区、96%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社区治理改革”全面推进。社区“去行政化”,“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扁平化”、“网格化”实现100%全覆盖,街道“去机关化”,逐步取消经济职能,集中社区政务服务。“社区居民自治”不断深化,探索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引领的“三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形成。

六、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城市功能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围绕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空间布局,以筹办青奥会为契机,南京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铁路南京南站、禄口机场二期工程、南京长江四桥建成投入使用,沪宁城际、宁杭城际、宁安高铁建成投运,长江过江隧道、扬子江过江隧道建成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10号线、机场线、宁天城际一期及河西有轨电车陆续投入运营,地铁4号线等 5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同步建设,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运营里程由2010年的85公里提高到225公里,位居全国第4。

加快“绿色南京”建设,实施绿色通道、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蓝天清水”工程,基本完成玄武湖、金川河57平方公里雨污分流任务。公共交通快捷发展,公交线路由2010年的405条增加到592条;城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网长度达9654公里;全市使用清洁能源的公交车占比达51.8%,主城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0%,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2015年末全市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258个、投放公共自行车39345辆。(拟稿人:龚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