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新激荡浪潮涌 风劲正是扬帆时

05.06.2021  00:10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创新激荡浪潮涌,风劲正是扬帆时。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南京引发热烈反响。

  当下,中国科技不断勇攀高峰,创新的旋律越来越高昂。

  南京,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城市愿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构建全域创新、全面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生动局面,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为引领性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南京经验”。

  据统计,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6年的62.5%提高到2020年的66.5%,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3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第2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列第4位。

   打出“组合拳”,凝聚全域创新合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解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问题。

  2020年8月10日,成贤街118号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南京所有跟创新相关的工作,都在这里统筹调度。同时,我市整合15个高新园区、实行1+N架构的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正式揭牌。

  此举完善了“市委创新委+科技职能部门+高新园区”为主架构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督查推动作用,确保做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

  为构建整体部署、上下联动、板块协同、典型带动的创新治理体系,南京探索用“五个一”找准创新治理着力点。

  除了市委创新委这一个顶层设计领导机构,还部署一项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编制一份体现创新核心地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即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确立“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发展愿景;

  出台一套具体务实管用的创新政策,连续四年围绕创新制定市委一号文件及实施细则;

  形成一套推进落实的工作抓手,将创新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每年召开新年第一会,党政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开展专项督查。

  南京,打出优化创新生态“组合拳”,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的强大合力,在探索具有鲜明地方发展特色的现代化区域创新治理体系上,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优化“三项机制”,夯实全面创新基础

  用体制改革“点火器”,发动创新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南京重点优化市场化激励机制、科创载体建设机制和科技投入机制, 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组建科技人员持大股、政府和社会资本参股、产业需求导向、企业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政府投资收益奖励高校院所和创业团队机制,让科学家和企业家“共事”、成果和企业“共生”、科技和产业“共舞”。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个人投入200万元,通过股权激励还引进30多位领军人才、30多位资深专家加盟;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领衔组建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引进孵化项目25个、总估值超15亿元;

  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建设区域内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光电公共技术平台,拥有1万余平方米研发载体、5000平方米光学超净实验室、价值近亿元各类光电微纳设备,为客户提供从微米级光电半导体到纳米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备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科技人才团队平均持有新型研发机构运营公司股份的比例达56%、持有股本金达25亿元,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0.8亿元,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9000多家,申请专利超过1万件。

  南京还通过打造特色化创新空间“巷、港、湾”,促进科创载体提档升级。

  利用主城闲置资源,已打造100多万平方米“城市硅巷”;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共建科技创新港;首创建设4个“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打造海外人才来宁发展的政策新高地和首站集聚区。

  同时,探索场景化的支持政策,围绕“智慧南京”“安全南京”“健康南京”“绿色南京”等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每年发布1000个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发布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建立创新产品推广示范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保险补贴机制等。

  在南京,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制定南京市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引入市场薪酬评价机制,对引才成效显著的创新型企业、对企业投入“高薪”请来的“高人”,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和正向激励。

  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成长,对独角兽、瞪羚企业等,连续三年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

  每年制定八大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对牵头攻关任务或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的企业,按项目研发总投入的15%、最高1000万元给予支持。

   探索“链式服务”,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只有创新要素聚集,相互激发、分工协作,形成“场效应”,才能释放出创新爆发力。

  科创企业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844家增至2020年的6507家、增长2.5倍;独角兽企业从2家增至15家,居全国第5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8年的3325家增至2020年的10042家,增长2倍。

  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2020年8月,南京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八大产业,提出全面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强链补链”为抓手,精准施策,培育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树小草、既有巨无霸也有蚂蚁雄兵的“科创森林”,全力推动我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南京,连续三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其中,“不见面审批”和全方位便民服务、工程建设项目“864”改革、“预审代办制”等一批示范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搭建“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推进惠企政策“即申即办”“免申即享”。

  人才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南京突出人才驱动,建立市场化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人才“举荐制”,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推出“紫金山英才卡”,集成创新创业、子女教育、健康医疗等特色精准服务,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一直是制约科技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南京紫金投资集团发挥“金融+科创”协同驱动优势,打造了南京市创新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近两年来,“南京金服”平台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充分整合资源,已上线运行“宁科贷”“宁科投”和民营转贷基金、政策性担保等51项金融服务产品。截至目前,“南京金服”平台累计入库科技企业7575家,助力科技企业累计实现融资规模616亿元。

  为解决产业与金融“两张皮”问题,南京着重深化科技金融创新,设立科创基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并吸收社会资本组建子基金;出台政策吸引和激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支持科创主体借力资本市场,基本形成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投向科技创新创业领域的联动机制。

  截至目前,市级科创基金累计批准成立子基金52支,总规模92.56亿元,科创基金计划出资32.08亿元,整体放大倍数2.88倍。全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达2600亿元,在副省级城市金融竞争力榜单上排名第4位。

   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开放创新体系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名城的必由之路。

  南京,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起自主可控、优势叠加的开放创新体系。

  今年6月21日—6月25日,世界目光将再次聚焦南京。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为主题,2021南京创新周将举行。一批国际行业大咖、知名企业、前沿科技成果将集中亮相南京,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项目会签约落户,更有科技高峰论坛、区域合作峰会、产业对接活动、开放创新沙龙、创新创业大赛、全民感知创新六大活动类型百余场创新活动精彩纷呈。

  “南京创新周”启动于2019年,是南京主动谋划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朋友圈”、吸纳全球最顶尖创新资源的品牌活动,今年是连续第三年举办。从首届的“创新南京、机会无限”,到2020年的“读懂城市创新”,再到今年的“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南京邀世界一起,共谋城市创新路径,共画未来发展蓝图。

  面对人才的角逐,2019年12月,南京启动“百校对接计划”,从全市15个高新园区和相关产业平台,分批选派科技人才专员赴全国百家重点高校院所开展驻点对接,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把南京创新名城的政策优势、城市的发展优势以及招才引智的诚意,面对面地传播了出去。

  5月12日,南京高新区(浦口园)管委会副主任雍晓峰又一次来到重庆大学,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毕业设计”。去年12月8日,重庆大学与南京市签署协议,在浦口共建该校的南京研究院,未来将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功能的产学研融合基地。这是“百校对接计划”启动以来,南京引进的分量最重的合作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南京通过“百校对接计划”落地和在谈新型研发机构5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00多人,共建校地、校企合作联盟和实习基地60多个,落地转化科技成果300多项,合同金额超8亿元。

  与此同时,南京还高质量建设都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建立了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镇江、滁州等地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实现了都市圈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互认;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深入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共用。

  在国际合作层面,南京开展“生根出访”,与全球23个创新型国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布局建设29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使南京的创新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地区;英国剑桥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均在南京建设实体化创新中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南京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好创新之路,矢志不渝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以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关键抓手,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南京力量”。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马金

  原标题: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贡献南京经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