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区:秸秆不再成为“丰收后的烦恼”
每逢收割季节,农田里都会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对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出路问题,实现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南京市六合区近年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今年午季麦秸秆综合利用率100%,其中机械化还田31.56万亩,还田率75%。全区初步实现了秸秆多途径利用,也有效遏制了秸秆露天焚烧行为。
粉碎还田:成为秸秆最主要的利用途径
今年9月10日以来,在马鞍街道勤丰村的农田里,几台粉碎机正在作业,一堆堆水稻秸秆被粉碎机粉碎后,变成了1—3厘米的秸秆碎粒。农民王老汉正在一旁帮忙,机械作业的正是他家的水稻秆。王老汉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3亩水稻,过去收割后,水稻秆就成了麻烦事。“煮饭吧,现在农村做饭基本不烧柴了。就地烧了吧,污染环境,也不允许,现在大部分秸秆被机器切碎后均匀地铺撒在田里,还可以肥沃土壤。”
“通过近几年的推广,秸秆还田已成为秸秆综合利用中最有效、最主要的利用途径,农民不用操心,我们也省了心。”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社84家,落实收割机、还田机、捡拾打捆机、抓草机共2100台投入到夏秋两季农业生产中。全年新增秸秆粉碎机和还田机233台,实现稻、麦及玉米秸秆还田48.6万亩,还田率达到57%,还田量达到25.5万吨。“秸秆还田力度的加大有效破解了秸秆禁烧难题。”
变废为宝:“五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现在很多人知道,秸秆就地焚烧会污染环境,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焚烧秸秆同时也是浪费资源,让秸秆的潜在价值白白流失。”为此,六合区在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同时,还大力实施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五化”利用。秸秆的多途径利用不仅对保护农业环境、推进农业资源再利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有重要意义,更成了提高农民收入的新路径。
位于马鞍街道勤丰村的南京瑞森燃料是全市首家利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的公司,其通过对秸秆进行特殊的固化处理,让秸秆摇身变为“绿色煤炭”。“我们厂除了覆盖周边的农田外,还辐射到了常州、镇江一带。秸秆燃料主要销往本地的服装厂及高档浴室,一个秋季能消化约1万吨秸秆。”该公司总经理王子年告诉记者,如果按一捆10斤来算,一块钱一捆,一亩地的秸秆能让农民增收80—90块钱。
从区农业局了解到,全区类似南京瑞森燃料的秸秆多形式利用企业共有18家,包括固化成型8家,炭化1家,肥料化1家,饲料加工1家,基料化利用1家,规模奶牛养殖场(青贮)6家。其中同在马鞍街道的江苏金泰高能饲草饲料有限公司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周公草饲草饲料,不仅为解决当地农作物秸秆提供了出路,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奶业的健康发展。据悉,2015年,这些企业全年利用秸秆总量达12万吨,使得秸秆利用量呈逐年上涨趋势。
配套保障:秸秆收储体系与财政支持同步跟进
全区现有耕地面积93.57万亩。2015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约86.6万亩,其中水稻39.16万亩、小麦37.98万亩、油菜2.22万亩、玉米7.24万亩,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达到48.2万吨。
如何建立有效的秸秆收储体系也与发展秸秆多形式利用大有关系。“为推动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从2013年起,区政府就将秸秆临时堆放点、区域性秸秆收储转运中心建设列入街镇考核目标。”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区已有临时堆放点200多个。各街镇正积极推进收储中心建设,包括以村(社区)为主建设收储中心,并鼓励利用企业、秸秆合作社配套建设收储中心。
此外,根据市政府2013年118号文件精神,近几年六合区对稻麦秸秆还田进行了财政配套,每年区级配套资金达500多万元。今年六合区加大对小麦、水稻秸秆还田配套力度,区财政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这将有力地推动六合区的秸秆还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