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祭开了先河

18.11.2014  09:31

  

  编者按 今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本报今起择要独家连载朱成山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新著《第21次是国家公祭》。

  第一章 创先祭

  中国曾经历过多次战争和动乱,为生存发展,人们常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灾难淡忘,所以我们读到的历史悲剧往往是史书的寥寥数笔。然而随着文明进步,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敬重与珍惜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也逐渐深入丰富。

  南京大屠杀后,这段民族记忆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为再识这段历史带来了新契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建成开放,是哀悼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的新起点。20年前起,每逢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纪念馆里奉上公祭亡灵的花圈。

  1994年12月13日10时整,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57周年仪式开始。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57年前的今天,日军开始大屠杀,将古城变为血腥地狱。

  仪式简单朴实但意义重大。新中国此前没有哪座城市用群众集会的方式,悼念抗战遇难同胞,这次仪式开了先河。

  1994年8月,我和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应邀访日,参加缅怀亚太地区战争遇难者活动,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演讲和证言集会。这是战后大屠杀幸存者首次登上日本国土,夏淑琴是被日军戳了三刀、背着伤疤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人。她对日本旧军人和记者闪光灯,亮出伤疤,诉说一家9口有7人遭杀害的往事。此行引起了日本各界广泛注意和积极反响。

  8月7日,我们在去广岛的列车上得知,6日是广岛每年一度的原爆纪念日,日本国家领导人都到广岛参加国家公祭日,已连续举办40多次,集会最多达11万多人,每次都会邀请各国领导人参加。8月9日,日本国家领导人还将到长崎参加原爆公祭。我们现场能感受到集会规模之大,活动之隆重,这对我产生了强大刺激。日本作为加害国,却长期大规模、高规格纪念原爆遇难者。中国作为被侵略对象,同胞牺牲巨大,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三个特大惨案之一,可我们做过些什么?

  回宁后,我开始游说各级领导。我的提议在当时非常大胆,国内无任何城市举办过此类活动,又涉及中日关系。由于没有先例,我们策划了多套方案,最为成功的是鸣放防空警报和武警战士敬献花圈。集会名称也费了一番周折,方案有三:年份+主题、次数+主题、组织者+主题,上级审批认为第三种较好,且建议加上“30万”和“周年数”。名称虽然长,但意思明确,后被反复用了10次。

  活动程序经协调,请南京市政协主席主持仪式,南京市长代表市政府讲话,在宁各单位也派代表参加。为突出历史传承,特邀抗日老战士代表甄申和青少年代表戴宁益在仪式上发言。城内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所在地设立分会场,由所在地的区县负责举办悼念仪式,与活动同步。

  当时,我们没想到,公祭活动最终能够升格为国家公祭,并且以国家立法的方式规定下来,成为共和国每年一度的固定仪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独家供稿

  登陆新华报业网(www.xhby.net)、扬子晚报网(www.yangtse.com)、中国江苏网( www.jschina.com.cn ),可查看完整连载。

原标题: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