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悼念遇难同胞

14.12.2014  14:32
  13日上午10:01,南京全城拉响警报,不管在哪,不管是谁,那一分钟,所有的人心都指向同一刻历史;警报声声,这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最高的规格,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当天上午9:30,闹市区新街口,孙中山铜像附近,周边商场的大屏幕上正在直播国家公祭日仪式。路口边,已汇聚不少自发赶来参加纪念仪式的市民。      来自淮安的李连同63岁,在南京仙林大学城工地上干活。生怕误了点,早上8:00,他和4个工友就出发了,坐了21站地铁到了新街口站。他们在寒风中等了一个小时,只为那一刻。      北京大学生童鑫和同伴第一次来南京旅游,看到这么多人在马路上静静站立,有些惊讶。问清楚情况,两人赶紧放下行李站立。童鑫说,知道是公祭日,不知道南京市民在街口自发参加公祭,自己正好加入集体默哀。      大屏幕上切进幸存者口述历史的画面,61岁的邱晓芬奶奶拉着4岁的外孙女仰头在看。她和女儿、外孙女祖孙三代,专门打车从三牌楼赶到新街口参加默哀。      全城都在等待。“旅客朋友们,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国家公祭仪式开始时,让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13日上午9时50分,南京火车站候车室内广播响起提示信息,嘈杂喧闹的车站顿时安静,正在候车的旅客凝视着公祭仪式现场直播,不少人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装,候车室从未像此刻,如此庄严肃穆。      时针就要指向10:00,只见道路上的车辆渐渐减速、靠边停驶。28岁的南京私家车主魏巍靠边停了车。他说,每年12月13日,不管他在哪,在干什么,当警报响起,他就会本能地站立默哀。      那一刻,10:01,警报声响,骑着自行车、电瓶车的市民下车站立,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默哀,商场营业员、顾客,都原地低头致哀。      马路上的车辆齐声鸣笛,车水马龙的闹市,只有声声笛音,在天空回响。      那一刻,当警报响起,北京东路上的环卫工孙桂林站立默哀,西康路上的修鞋匠徐达华放下活计站立默哀,无数收看电视直播的市民站立默哀,那一刻,是全城共同的时刻。      那一刻,南京站多趟火车机车同时拉响风笛,万名旅客,无论南来北往,集体默哀。从广场、售票处到候车大厅、站台,无论在什么位置,人们一致低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遇难同胞默哀。      人群中,有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李忠福,今年86岁,江苏无锡人。77年前,他失去了双亲。这一刻,老人激动难抑,“这次是国家在祭奠,那段历史,再也不可能被忘掉。”      那一刻,在城北丁家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和老伴对着电视直播画面,站立默哀。声声警报像开启了记忆的闸门,77年前的一幕幕从未像这样清晰。老人的泪再也止不住。那一年,妈妈倒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他和姐姐、哥哥,这3个不到10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妈妈的疼爱。他的头上还残留着日本人用枪托打伤的印迹。10天前,全家老小在纪念馆的哭墙进行家祭。这一次,国家这么隆重地祭奠死难者,母亲地下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佘子清说,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不再有遗憾。      那一刻,在城南方山的山下,南京晓庄学院的朱洁文和同学们对着两座烈士纪念碑静默。其中一位烈士牺牲时才19岁。寒风中站立,历史近在眼前。两个月来,朱洁文和同学遍寻全城的抗战烈士墓,已寻访到38座,大家制作了专门的抗战烈士纪念墓电子地图。“遭遇屠城之痛的南京城,也是一座勇士之城、英勇之城。”      那一刻,挹江门城墙之下,黑压压的人群低头默哀。之前,人群一起高唱国歌;之后,人群移动,几乎人人都手捧自购的菊花,或白或黄,依次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一一鞠躬。没有人组织,秩序井然;没有人引导,场面静穆,人人表情凝重,个个身着深色衣服。有老人坐轮椅来了,有幼童被大人抱在怀里也来了。      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的谈雅萍特意换上黑色的外套,深色的毛衣。前一天晚上,在美国读书的女儿特地交待一定要注意公祭礼仪,并要她赶紧向亲友转发礼仪微信;南京花甲老人周文枝带着孙子来了,她买了30枝黄菊,用淡紫的包装纸仔细包好,上面工整地写上“沉重悼念死难同胞”;察哈尔路小学二年级小学生杨文希举着白色的纸花来了,为此刻,她和阿婆、妈妈一起制作了4朵白花。“我希望他们安息,希望永远不要有侵略。”稚嫩的声音里满含人类最美好的祈愿。   

  献花的人群缓缓向前,哀思和祈愿如潮涌动。那一刻,大家回望历史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