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战火中《南京人报》苦苦支撑南京沦陷前四天被迫停刊

10.12.2014  13:36

  南京沦陷前四天,《南京人报》被迫停刊

  《南京人报》是当时南京最具知名度的报纸,1936年4月8日出版首日,销量就达到了1.5万份。     《南京人报》人才济济,张友鸾任副社长兼经理,张萍庐编副刊《戏剧》,张友渔为报纸写社论。    

  

  

  新华报业网讯 尽管《南京人报》充满着和谐与朝气,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南京人报》的黄金时代犹如昙花一现,不久,抗日战争便爆发了。

  1937年8月15日,日本飞机空袭南京。南京城内突然警报大作,正在家中休息的张恨水一跃而起,带领全家老小——上有缠着小脚的母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婴儿,拼命地向远处的防空洞奔去。不料洞里早已挤满了人,情急之下他只得招呼家人就地卧倒,有的趴在了墙根之侧,有的钻进了蓬草之中……这一次的轰炸对于张恨水来说,可谓是平生第一遭,委实受惊不小。

  南京城内人心动荡,100万市民陷入战争的苦难之中,报纸没有人看,更没有广告,但是报馆的日常开支又必不可少,怎么办?幸亏印刷部的全体工友和编采部的全体同仁体谅张恨水的处境,主动表示,为了抗日,同舟共济,“只要几个钱维持生活,工薪全免了”。大家还说,不能让这“伙计报”先垮,而被“老板报”所窃笑,玩命也要苦撑到底。这一番表态,让张恨水深受感动。

  张伍回忆道,“听父亲说,那时我家已从丹凤街搬到南京郊区上新河。父亲每天下午到报馆工作,一直到次日太阳东升,才可以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醒来之后又匆匆进城。从上新河到报馆要步行十几里,每每行到半路,空袭警报就来了,南京郊区根本就没有防空工事,敌机一来,父亲就趴在田坎下,或是掩伏在大树下。一待警报解除,父亲立即奔向报馆,马上着手处理当天的稿件。

  “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则是筹措当天报社的开支。在那样的非常时期,向朋友借钱自然所借非时,即使是有钱存在银行里,也受着提款的限制,每日只能取几十元。”张伍说,父亲张恨水当年只有四处告贷,一天24小时,都是在这种高度紧张、焦虑、恐慌中挣扎着,不到一个月,他就病倒了。

  平时不生病,一病就不轻,而且恶性疟疾、胃病、关节炎数病并发。11月初,病重的张恨水只好到芜湖戈矶山医院住院治疗,将报社的事交给四弟张牧野和好友张友鸾打理。芜湖的空袭警报一日数次,张恨水一听到警报就想起家中亲人和《南京人报》,担心他们的命运。

  12月9日,南京沦陷前四天,南郊秦淮河畔炮声连绵不断。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南京人报》被迫停刊,这也是张恨水一辈子唯一自办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