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自从南京市进入老龄化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且日益呈现高龄化状态。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老龄工作就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十三五’期间要抓好部署、落实”。本文主要基于南京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6年人口抽样变动调查数据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揭示南京市人口老龄化整体态势,全面探析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广度、深度,并就如何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供建议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
( 一 ) (一)人口老龄化含义
人口老龄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龄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而同时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而不是个体的老化。个体的老化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
( 二 ) (二)涉及老龄化程度的常用指标
常用的反应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老龄化系数(W)、少儿人口的比例、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比值、抚养比等。
1.老龄化系数(W),指的是某一区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这个比率通常被用作衡量人口结构年轻及衰老变化的重要指标。根据老龄化系数(W)可大致确定人口发展模式类型,如图1。
图 1 老龄化程度标准及人口发展模式类型划分
老龄化系数 | 年龄结构类型 |
6%~7% | 成年型晚期 |
7%~8% | 老年型初期 |
8%~9% | 老年型成长期 |
9%~15% | 老年型扩张期 |
≥15% | 老年型晚期 |
2.少儿人口比例。指的是未满14岁的少儿人口占全部人口所占的比重。这一指标的增减能够清晰地表明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程度。
3.老少比。指的是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量之比。这一数据的意义在于其同时考虑了人口年龄构成当中高、低两端年龄组的人口数目,能大致反映出人口年龄趋势。
4.抚养比。通常表示为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常用的抚养比指标有: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每个指标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口被社会所负担的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总抚养比=[(未满15岁+超过65岁)/15-64岁数量]×100
少儿抚养比=(未满15岁/15-64岁数量)×100
老年抚养比=(超过65岁/15-64岁数量)×100
二、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纵观南京市人口历年变化,其人口老龄化特征主要反映在数量、结构、空间三个方面,下面逐一展开分析。
(一)数量特征
1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全省排名第五。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市之一,其老龄化的数量特征首先体现为绝对数量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南京市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73.5万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增加至88.08万人;至2016年人口变动调查时,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至90.76万人,排在全省第五位。从2010年至2016年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17.26万人。
图2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单位:万人
2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向老龄化深度发展趋势明显
2010年,南京市所辖各区老龄化系数均高于7%,人口年龄结构为成年型的地区基本消失,同年南京市整体老龄化系数为9.18%,较2000年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0.6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7个百分点,说明南京市级各辖区均朝着人口老龄化方向发展,但各辖区老龄化程度及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至2016年,南京市整体及各辖区老龄化水平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较2010年上升1.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6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是前10年的5.14倍。从整体上来看,2000-2016年南京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处于加速推进状态,向老龄化深度发展趋势明显。
(二)结构特征
1 .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
由表给出2011-2016年南京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由2011年的659.8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648.90万人,减少了10.9万人,内部结构老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图3南京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单位:万人
2 .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加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南京市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由2010年的11.29%上升到2016年的13.99%,增加了2.7个百分点;少年人口抚养比也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11.71%上升到2016年的13.46%,增加了1.75个百分点。可见,南京市人口总抚养比负担逐年加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图4 南京有关年份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情况 单位 %
(一)空间特征
国际上通常认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的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深度阶段;当达到20%的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超级阶段。下面,从时间维度、空间差异来分析全省各地市人口老龄化变化特点。
1. 从时间维度来看: 南京市正迈入 老龄化深度阶段
我省大部分地区目前正在向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和超级阶段演进。其中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由图75看出,2005年南通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就已经达到了15.20%,成为江苏省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深度阶段的城市;2010年泰州市也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深度阶段;2016年扬州、盐城也先后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深度阶段。南京市2016年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0.97%,正逐步向人口老龄化深度阶段加速发展。
2 .从空间差异来看:人口年龄结构遵循 “越富越年轻” 的规律
从空间上来看,江苏省内经济社会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上较为“年轻”。2000年,全省13个地级市均进入了老年人口处级阶段个地级市均进入了老年人口初级阶段;2005年,以苏中地区的南通市为首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深度阶段,其他地级市虽未进入,但是其人口老龄化却逐渐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程度阶段的地级市越来越多,并由苏中向苏北,再向苏南蔓延,苏北地区蔓延趋势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反而慢于以上地区。
表5 2000-2016年江苏省不同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单位%)
地区 | 2000 年 | 2005 年 | 2010 年 | 2016 年 |
南京市 | 8.49 | 10.00 | 9.18 | 10.97 |
无锡市 | 8.77 | 10.18 | 9.48 | 11.66 |
徐州市 | 7.98 | 9.54 | 10.42 | 11.63 |
常州市 | 8.75 | 8.99 | 9.77 | 11.89 |
苏州市 | 9.58 | 9.84 | 8.50 | 10.36 |
南通市 | 12.44 | 15.20 | 16.50 | 19.20 |
连云港市 | 7.05 | 8.94 | 9.17 | 10.65 |
淮安市 | 7.42 | 10.34 | 10.39 | 11.58 |
盐城市 | 7.93 | 11.20 | 11.96 | 14.19 |
扬州市 | 9.14 | 12.14 | 12.44 | 15.27 |
镇江市 | 8.74 | 10.25 | 10.35 | 12.94 |
泰州市 | 10.30 | 13.87 | 14.23 | 16.65 |
宿迁市 | 7.46 | 10.22 | 10.21 | 10.80 |
三、南京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目前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基数大,社会面临严竣的养老负担的压力,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劳动力比例下降劳动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供给质量降低
人口老龄化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引起劳动力的短缺。由表6看出,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先上升后下降,且降低速度逐年加大,这将直接影响到南京市劳动力供给规模。随着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人口红利”可能不再延续,取而代之的将是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除了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还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青年劳动力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年长劳动力比重逐年增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年长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劳动力供给质量下降。
图6 2010-2016年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2 、第三产业影响显著,服务型社会来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方面未成年人口的消费总量逐渐下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消费总量将会持续上升,针对老年群体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如老年服装、老年食品、老年保健用品、老年休闲旅游养生娱乐等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研究开发老龄产业,如新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等,从而引起第三产业劳动人口不断增加。由表7所示,2010年以来,南京市的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由2010年的48.5万下降到2016年的46万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由2010年的151.1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148.9万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242.1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261.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南京市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表 72010-2016 年南京市产业结构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第一产业 | 48.5 | 48.2 | 49.1 | 48.5 | 47.4 | 46.7 | 46 |
第二产业 | 151.1 | 150.0 | 150.9 | 150.2 | 149.9 | 148.6 | 148.9 |
第三产业 | 242.1 | 248.6 | 250.7 | 253.7 | 255.7 | 259.7 | 261.1 |
三产从业占比 | 54.81 | 55.64 | 55.62 | 56.08 | 56.45 | 57.08 | 57.26 |
3 、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养老保障服务滞后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老年人口用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会大幅上升,医疗、养老的压力随之而来。据调查,我市90%以上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97.2%的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但老年人口用于居家养老的医护费用却难以在医疗保险中支付,缺乏转换管道,特别是对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这无疑降低了老年人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由于养老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一个收益微薄,甚至是无利可图、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业,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徘徊、等待阶段,参与度不高,养老资金的市场化运作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主要对策
随着人口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人口迁入放缓,高校招生规模缩减,现阶段的劳动年龄人口自然老化,南京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日趋严重。为了应对现已严重以及即将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如下建议:
1. 打造智慧养老平台,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养老方式日趋完善,其中智慧养老模式获得了政府、行业、公众广泛关注与认可。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校、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建议: 参考深圳养老模式,举办南京市国际老龄博览会,聚焦“智慧养老”,秉承“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市场参与、专业运作、全民共享”的办会模式和“以老龄事业为核心,以老龄产业为动力”的办会思路,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打造“线上系统、线下展会”的365综合平台与永不落幕的老博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发展养老事业中来。举办老博会可以集中展现国内外现代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现状,激发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动力,助推老龄事业和产业资源跨界整合、交流对接。
2. 完善生育二孩配套措施,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多地实施鼓励二孩生育的优惠政策。如天津增加30天的生育津贴,河北省、山西省等多地女职工产假最多可延长60天,上海二胎陪产假增至10天等等。 建议: 我市进一步完善生育二孩配套措施,进一步鼓励生育。 一是进一步延长二孩生育产假。 为缓解养育孩子的时间和经济压力,可以循序渐进地延长产假,给予其丈夫一定陪产假期,增加生育补贴,营造较为宽松的生育氛围,增加母乳喂养时间。 二是加大托儿托班扶持力度。 目前,经济压力和时间精力不足是制约二孩生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依托公办幼儿园开办幼儿托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缓解在经济和精力方面的顾虑。 三是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生育率较往年有所提高,为能更好的应对出生人口的增多,建议有关部门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增加优质医疗保障服务供给,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3 、培育养老服务队伍,改善养老机构质量
据市民政局提供的资料,我市养老服务需要护理人员约4.3万人,但现有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人员总数只有3000多人,缺口高达4万人。因此,亟需扩大我市养老服务队伍,提升南京养老整体品质。 建议: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 构建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每年拿出一部分公益岗位,从高校高职中招聘老年护管方面专业的毕业生,定期从社区选派部分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进入到高校高职深造培训。 二是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参加,让更多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促进校园志愿者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老人活动,并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4 、加强部门协作联动,确保政策落地生根
为了保障养老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关于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涉及多个部门,如:民政、发改、规划、财政、建设、国土等。这些养老优惠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建议: 我市对所有已经出台的政策进行调研,调查相关养老政策是否有效执行,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困难。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