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南京中考首日三门学科点评:作文开放度较大

19.06.2016  06:47

  交汇点讯 今天(18日)下午5点,南京中考首日语文、物理、化学三门全部结束。明天,考生将进行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和历史最后四门考试(其中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

  上午8点多,南京各个考点前已经挤满考生和家长,中考第一天,很多学校的送考老师给孩子送上充满美好祝福的小礼物。“我们老师昨天在早操时间给每个人送了一束栀子花,可香了,特别感动。”南京五十四中一位考生告诉记者。几个聚在一起最后翻看复习资料的考生,手腕上戴着一样的红绳编织的手环,这是班主任送的。 “让我们有个好运!”南京市玄武高中梅园校区的送考老师,统一穿上发红色T恤,上面写着“考得都会”,孩子们开心的说:“老师今天穿的特别喜庆,我们心情也轻松不少!”恰逢周末,不少爸爸妈妈前来送考。“还是挺紧张的,倒是孩子心态不错,反正都有学上,也不那么纠结了。”一位妈妈看女儿进了考场就赶紧回家做饭,中考两天孩子的饮食也是重中之重。

  南京市教研室约请名师,对首日三门学科试卷进行了权威点评:

   作文:让孩子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思考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是《让我想一想》,考生普遍觉得很容易上手,不少人选择记叙文。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天景山中学杨正奎老师认为,作文题直接体现“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思考”的理念,它要求学生智慧地表达对生活的思考,灵活自由,开放度较大。

  首先,审题的难度较小。此题选用了学生最常见的直接命题形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甚至没有导语,因为“让我想一想”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也是学生的常用语,无需任何辅助条件即可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个问题,某件事或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这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经历。为什么要“想一想”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停下来想一想,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停下来“想一想”是让我们明白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对学生而言,尽管思维活动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力图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为人着想,偏重于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题目则立足思考,体悟生活,既重感性,又重理性。

  其次,选材的空间很宽。“思考”的行为是离不开生活的,因为思考的内容常常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值得用心“想一想”,于是,可“”的问题,也就成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题目力求引导学生不要只忙于题海,而忽视了对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的思考,对生活的体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里,有时我们要学会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

   语文:选用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老马》文本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三中文昌初中赵富良老师认为,南京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保持平稳,略有调整,体现了中考语文命题的一贯理念,扎扎实实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联系课本,贴近生活。如果说今年的语文中考卷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么,课本和生活就是它的两个翅膀。

  首先,在继承传统中体现稳中微调。试卷的“”主要在于结构、题型和命题导向的稳定性。从结构上看,试卷采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形式与去年一样;全卷阅读总量5000字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同;题量为18题(含作文),也与去年一致,给学生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从题型上看,所选材料多在课本中学过,在生活中见过,在平时学习、复习时练过。学生拿到试卷,会有熟悉感、亲切感。从导向上看,试卷选用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老马》作为小说阅读素材,在去年考查《童年》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试卷的“微调”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字音字形题调整为全卷的第1题,且改为选择题,降低了难度。学生做完这道题,再做第2题书写题,心态会更稳定,书写会更工整。二是将古诗的考查放到“非连续性文本”中,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可以说,试卷的“平稳”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水平,“微调”则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二,在联系课本中关注实际学情。试卷选材有的直接来自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有的灵活运用课本。如从语文课本中选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汇编成集。有的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如第5题的素材选自萧乾的《北京城杂忆》,而课文《吆喝》也出自这本书;与课文同出处的还有古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养生》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出自苏轼的《东坡志林》,且语言风格一致。由此可见,试卷巧妙联系课本,考查学生理解课本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高度重视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在扎实学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逐步提高。

  第三,在贴近生活中考查语文能力。试卷以“人与生活”为主线。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用比喻句描写初中校园,给“搭棚的”下定义,选用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作品集为例,这是突出一个“”字;古文选用苏轼关于“养生”的经验,体现一个“”字;《车夫老马》与“”相关;非连续性文本则围绕“”字组材。可见,试卷引导学生关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内容,在简单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物理:考了“南京街头检修下水管道机器人

  南京二十九中致远初级中学杨清华校长认为,中考物理试卷阅读量适中,整体较为平稳,有利于缓解学生答题时的紧张心理。试题素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课本,试题中很多素材是依据课本内容改编而得,尤其是选用了课本上大量的插图,学生觉得似曾相识,上手容易。如试卷的第3题声现象、第4题光现象、第7题杠杆分类、第8题物质比热容、第10题比较热值、第13题静电现象、第14题物态变化、第16题凸透镜成像及应用、第20题作图、第21题水的沸腾、第23题杠杆平衡条件、第26题测小灯泡的功率、第28题电饭煲的功率等,都选用了课本上的内容。

  试卷中出现了大量初中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如响度和音调、物态变化、光的反射和折射等。例如第25题,考查了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器材。试题还突出了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彰显学科特色,如第2题要求学生了解建立“模型”的方法;第10题考查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等。

  试题内容注重贴近现实生活。例如第27题,以近期南京街头出现的检修下水管道机器人为素材,考查了电磁波、速度、重力、压强计算的知识点;再如第14题,以夏天吃冰棒的过程为素材,从包装纸上的“白花花的粉”,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试题关注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24题,以气球为载体,将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的相对性、力和运动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点融为一体,注重对考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突出知识应用的意识。

   化学:“屠呦呦与青蒿素”入题

  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第十二中学怀龙法副校长认为,中考化学试卷以课标为依据,强化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全面考查,例如: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化学用语、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曲线、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的分类等。试卷还对基本技能、学科方法进行了重点考查,如:气体的制取与检验、化学方程式计算、元素守恒、物质的检验与除杂等。再如“空气组成”、“燃烧条件”、“硬水软化”、“金属防护”、“化石燃料”等内容是教材知识的重组或再现,也是初中化学课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评价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试卷联系实际,有效体现化学的学科特色,考查了“吸烟的危害”、“汽油除油污”、“食物的pH”、“屠呦呦与青蒿素”、“水与人体健康”、“干冰升华”、“食品的干燥与保鲜”等知识点,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教材中物质的制取、检验、除杂为背景,考查学生掌握课本上基础实验的探究能力。如:实验室制取O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试卷中的实验探究均源于教材,如回顾经典实验,通过查阅资料,数据分析,为寻找更好的实验方法,由此进行了探究,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试卷还对教材文本进行了丰富、完善和变通,进一步发挥了教材文本的教学功能,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课标要求,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更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引导教师和学生阅读、理解课本,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交汇点记者刘颖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