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妈妈算账:两个娃两年各种开销近10万
南京一位妈妈算账,两个娃两年花了近10万
上周,两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生还是不生,成为了热门话题。最让人操心的,就是养的问题。家有二宝,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多养一个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来听听南京一位二孩妈妈算的一笔教育账和情感账。 现代快报记者 葛青凤
幼儿园一个班,二孩家庭近三分之一
现在政策有了,很多人担心的是生不起。网上曾有传言,在一二线大城市生个二宝至少要备80万。真有这么夸张吗?
其实,自从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后,已经有不少家庭生了二宝。
现代快报记者在南京一家幼儿园了解到,一个大班34个孩子,已经有10个小朋友有弟弟或妹妹了。
梅子和大春,都是1981年出生,都是南通人。毕业在南京工作后相识、恋爱、结婚,一路都很顺畅。
2009年10月,儿子出生。在儿子上幼儿园小托班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劝他们,“现在老大也不需要人整天照顾了,你们还考虑再生一个啊,还是两个孩子好。”想着两个孩子在一起的画面也蛮美好的,梅子和大春决定,再生一个。
2013年9月,老二出生,是个女孩。有儿有女,两个娃成了梅子甜蜜的负担。
两个娃要养,经济账肯定绕不过。梅子说,她和大春两人一个月收入在13000元左右,现在想存钱,基本是不可能了。靠现有的工资还不够,需要啃点老本才行。
这两年,老大上幼儿园的学费花了12000多元,好在上的是公办学校,比民办幼儿园便宜不少。报两个兴趣班,不算多,两年至少也要5000元;衣服和玩具,一年至少3000元,两年就是6000元;零食和旅游这一块也少不了,一年按5000元来算,两年也有10000元了。其他各种额外开支,两年少说也要有5000元吧。这么简单一算,花在老大身上的费用,两年至少38000元。
老二还小,这两年的主要开支就是奶粉、尿不湿、衣服、辅食和玩具。奶粉和尿不湿是消费大头,基本用的是进口产品。杂七杂八算下来,在老二身上,一年花3万元是少不了的,两年就是6万。
直接花在孩子身上的,两年花了近10万元。梅子说,在南京养两个孩子两年花这么多,是非常普通的消费水平。
两个宝宝两年花了近10万
又换辆大车子,买了套学区房
当然,你以为生一个二宝花这么多钱就够了,那就错了。有个小二子,很多人都会考虑换车,拖家带口出去玩,5座的车根本不够用。梅子在小二子出生没多久,将家里的小车换成了7座车。这一换,就是31万,首付了16万,贷款15万,每月还款7000元。
老大面临上小学,学区房肯定要考虑。梅子说,买一套学区房,能给两个孩子用,算赚到了。梅子跟老公商量后,一咬牙,买了新城小学的学区房,总价180万,首付70万,贷款110万,每月还款9000元。
房贷加车贷一个月就要还16000元,显然入不敷出。梅子说,还好房子目前没住,出租出去一个月还有五六千元租金。不过还是压力山大。
没时间带大宝
自己也成黄脸婆
生二宝,除了经济账,感情账也一定要算算好。现在基本都是双职工家庭,早出晚归,生一个都带不过来,想生两个,必须要有老人来帮忙才行,否则就得夫妻有一方全职在家带孩子。梅子是婆婆和妈妈轮流来帮忙带孩子。即使这样,每逢寒暑假,还得把大宝送去托管班,要不然两个孩子整天在家,老人也带不过来。
有了二宝,还要考虑到大宝的感受。要想到,怀二宝,带大宝的时间就少了,挺个大肚子,也不能像正常妈妈那样把大宝抱起来,最多就是给个拥抱。二宝出生后,偶尔会把心思过分地放在小奶娃身上,而忽略大宝的感受。梅子说,一开始,大宝是拒绝妹妹的,有大半年都不肯跟妹妹玩。直到妹妹会跟大人互动了,会蒙出一句哥哥的时候,大宝的心结才慢慢解开。
有了二宝,也要做好大宝病还没好,二宝又生病了,大宝小宝一起哭闹的准备,这时候家里就乱套了,忙得焦头烂额、天昏地暗,再辣的妈也会被折腾成黄脸婆。
那么生二宝究竟值不值?梅子说,如果回到三年前,她还是会选择生。如今,家有二宝,再多的负担,都在两个娃的笑声和扑过来的拥抱里烟消云散了,那种幸福,谁生谁知道!
一套学区房
可以供两个娃
同时上学吗?
梅子提到,买了套学区房,能给两个孩子用,算是赚到了。
那么一套学区房,能否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呢?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单独两孩政策放开才两年,还没出现单独的二宝上学问题,教育部门也还没出台具体政策。
今年的南京各区小学初中招生政策是这么说的,“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入学,应具有所在施教区家庭正式常住户口,其户口原则上应随父母(法定监护人)在同一户籍,且户籍与实际常住地、产权证(产权证是指房屋所有权证,持有者为适龄儿童的法定监护人)三者一致的,可正常报名。原则上每套住房六年内只安排一名学生在施教区学校就读。”
政策提到“原则上每套住房六年内只安排一名学生在施教区学校就读”,是不是意味着大宝和二宝就不能用一套学区房同时在一所学校就读?相关人士解释称,这是原则上这么规定,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比如双胞胎、符合计生政策的双独二孩,目前是可以两个孩子同时在一个学区上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