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美国,欣喜多于惊奇 14岁靖江女孩“单飞”美国
黄石公园里的温泉
教堂外景
马术课
油画课
“祝漂亮聪明的奕为生日快乐!”距离自己的生日还有三四天,何奕为早早就收到了生日祝福。给她发送祝福微信的,是她暑假期间在美国结识的油画老师,祝福里面不仅仅有生日快乐等祝福语,还有老师亲自制作的一小段视频。看着这段视频,何奕为扬起嘴角,她仿佛又回到了三个月之前,在美国游学期间的难忘时光。
“单飞”美国,学会独立
今年14岁的何奕为在靖江外国语学校读初二,是个皮肤白净、文静瘦弱的女孩,说话、走路,从来都是轻轻柔柔的。当同学们得知她暑假期间独自飞往美国,在那里过了四十天的故事之后,无一不对她的勇气和经历感到惊讶。
美国之行八月启程,但从年初就开始筹划了。何奕为的两个伯伯在美国定居,她的父亲经常往来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归国后,父亲经常和她讲起在美国的见闻,和美国独特的文化。听到那些描述,何奕为一直想去美国看看。为了训练女儿的独立能力,一家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她独自飞往美国,度过这四十天的时光。
说到做到,在签证到手,机票定好之后,父母将她送到浦东国际机场,与很多在机场里面眼泪汪汪送儿女上飞机不同的是,父亲在机场候机厅外祝她一路平安,然后挥手说再见。“她转身进候机厅,我悄悄拍了一张她进机场的背影,一个双肩包,一个大行李箱,在众多旅客中穿行。”至今,父亲的手机里还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
何奕为的父母,都是热爱出游的人,一家三口经常自驾去浙江或安徽游玩,也曾经去过海南、东北等比较遥远的地方,有父母的陪伴,自然什么事都不用操心。但“单飞”去美国,何奕为充满勇气。
旅游、运动、学习,一样都不能少
为了侄女儿的这次美国之行,两个伯伯可谓做足了功课。他们将何奕为的假期划割成四块:首先是带着她旅游,重点是黄石公园、落基山和空军学院;第二是上课,类似于国内的暑假兴趣班,学习画画和动画设计;第三是运动,到健身场馆去,集中训练网球、篮球、游泳等体育项目;最后一项是夏令营,到一个全封闭的农庄待上一周。
“在这之前,所有关于美国的认知都来自转述——从报纸电视上间接获得,我知道它是一个干净、文明的国家,亲历美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美国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以及对于客人的热情大方。”何奕为睁开惊奇的眼睛,去看去感受:第一次品尝到与众不同的当地特色食物;第一次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热情;第一次在篝火边起舞,她从此萌发“语言不通阻隔不了心灵相通”的美好认知,她认识到,音乐和舞蹈是全世界最好的、最普遍的通用语言,可以为每一个语言不通的人表达共同快乐的心声。奕为的妈妈说,从机场回靖的车上,她一路唱着几首一家人并不熟悉的英文歌曲,原来这是夏令营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教给她的,至今依然经常吟唱。
最初的旅行、运动,都是由亲戚陪同,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最后一周的封闭式夏令营中,何奕为感觉“虽然快乐,但需要很努力地去拼”。作为夏令营中唯一的中国女孩,她除了要克服语言障碍带来的孤独感,还要努力完成骑马、骑摩托艇等她以往想都不敢想的运动。“同学们对我都很友善,我没有骑马的专用靴子,舍友拿来她的让我换上,因为不能往家里打电话而倍感孤单,好朋友贴心地告诉我,可以用写信的方式记录心情。”
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在封闭式夏令营中,我感觉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了。农庄环境虽然全封闭,但氛围十分开放,有很多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他们交流很有趣。”何奕为说,“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在这里,我学会了勇于尝试,尝试独自跨上马背,听着美国马术教练的口令,练习策马和绕桩,这些尝试,给我带来快乐洒脱的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内心满满的正能量。”
在何奕为看来,在夏令营的一周时间是辛苦的,但也是最快乐的,结识各种新朋友,畅谈各自对当地文化的见解,述说各自的经历,互相学习。
“无论是小时候牵着爸妈的手出游,还是独自飞往美国,对我来说,每一次出游,都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体验,都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求索。所以,我非常珍视每一次的出游,尽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融入当地的生活,用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未知的世界。”何奕为说。
后记
采访何奕为,她的爸爸也陪同接受了采访,除了畅聊旅游,我们更多地聊到了教育的话题。何爸爸说,这次出行,并不是“家长出钱,孩子游玩”那么简单,他认为这是培养孩子或者塑造孩子品格的一种载体。
“她正以积极心态面对外界,面对未知的领域,她是一个始终保持好奇心和自我挑战欲望的孩子。这不是偶发性的,而是长期积累的一种过程。”
“在机场,女儿是怯怯的,我注意到她的步子是小小的。说实话,在那一刻我有点担心。”何爸爸说,但四十天之后,他和妻子同样去浦东机场接她,依然是那个双肩包,依然是那个行李箱,但女儿开怀地大笑,雀跃、自信地向他们走来,在那一刻,他就知道,如果总结这次出游,四个字足矣: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