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众出版:用户思维奠定融合之基

31.10.2014  19:24

              “从面向读者转变为抓住用户、从内容生产转变为产品开发”,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探索新兴媒体发展之路,作为一家主营行业类、科技类报刊出版业务的集团化出版单位,9年探索中,他们不断思考融合发展的前沿问题,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推融合

      内容产品化 产品服务化

      实践中,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金良体会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交融与促进,而是内容、人才、资源等全方位的融合。

      彭金良认为,新媒体在给内容生产模式带来颠覆性改变的同时,也使得广告客户不再拘泥于品牌的树立,而更加看重传播效应。只专注做内容提供商已无法支撑期刊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全方位考量用户需求,在用户数据库基础上进行精准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实现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才能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用户需求。也正因此,卓众出版在融合思路上也及早实现了从面向读者转变为抓住用户、从内容生产转变为产品开发的“两个转变”。

      对此,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辑谢艳丽介绍,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建设全媒体平台时,传统媒体一般都会依据全媒体形态开发其新媒体产品,看上去的确实现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内容在不同媒体形态中多次传播的需要,却依然难以实现赢利。究其原因,在于其产品依然没有改变靠聚集受众注意力进行赢利的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整合,仅是形式而没有思考上的换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开发新媒体时,传统媒体应从用户的具体需求出发开发新技术、新平台,这样才更具有实用价值和赢利空间。

      布战略

      专业理念推行 激励机制跟进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出版的传播方式,媒介和渠道的科技化、多样化使得媒体向着新的方向转变。卓众出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战略路径方面也进行着新的思考与布局。

      彭金良认为,在产品开发与构建的过程中,新兴媒体的策划、研发、生产与营销已经和传统的内容生产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在流程再造、机制创新、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因此,发展新媒体既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各项资源,又要有独立的产品形态、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这是新媒体项目能够在传统媒体土壤中生存的关键。

      谈及实践中如何保障融合顺利推进时,彭金良介绍,一方面,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此,卓众出版设立了新媒体事业部,独立于平面媒体部门进行运作,组建了专业的技术团队并聘请了产品经理等新媒体人才,保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为数字化转型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

      另一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投入量大、投入期长的新媒体项目尤其需要资金支持。融合发展中卓众出版除了尽可能给予新媒体项目一定的资金支持,还积极申请专项资金,为数字化项目提供坚强后盾。

      此外,公司层面的政策倾斜、扶持也必不可少。“公司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确立了系列政策扶持体系。在投资立项、考核方式以及激励方式等方面建立适用于新媒体项目的合理机制,鼓励部门向新媒体领域探索。同时还通过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让新媒体项目和人才脱颖而出。”彭金良这样说道。

      看未来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人才整合

      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异性,让二者在融合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彭金良认为,这其中,体制机制难题亟待突破。他分析说,卓众出版是隶属于国资委系统的国有法人独资企业,受到严格的工资总额限制,而新媒体需要更为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股权、期权等激励手段在新媒体公司如家常便饭,但在国有传媒企业却难以实行,这是媒体融合发展遇到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同时,针对新媒体发展资金需求量大的问题,彭金良强调,新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而传统媒体经济增长已触及天花板,现金流紧张,因此,专项项目资金的支持不应被忽视。

      针对人才投入,谢艳丽谈道,引进新媒体成熟人才的成本并不低,在融合发展且短期无法实现规模创收的情况下,大量引进这些人才对于一般传统媒体单位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另外,这些人才对互联网而言属于成熟人才,但对期刊出版业而言却是新人,对于此类人才,出版单位也需要逐步了解其专业定位和发展要求,以更好地使专业人才和出版单位互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此外,彭金良还呼吁应尽早建立行业交流平台。“目前传统期刊出版单位都面临着媒体融合发展这一艰巨任务,也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和困惑,我们感觉行业类、专业类期刊缺少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希望能借助平台大家互相交流和借鉴,共同促进行业转型发展。”彭金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