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丽”设计,企业为何看不上
学生设计作品美是美了,但实用性差
新华报业网讯 刚刚落幕的首届江苏现代工业设计邀请展上,一位设计系学生指着展览上造型别致的汽车模型对记者说,“这是我花费一学期设计出的汽车模型,将很多科幻片里的元素都用进去了,多漂亮,如果生产出来,跑在马路上,很拉风吧。”但企业拒绝了他的创意,因为“中看不中用”。而记者19日在南京举行的创意人才校企对接会上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企业连声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人才,学生则为设计作品不被企业慧眼识珠而郁闷。企业与学生为何“俩俩看不上”?
工业设计展上最受企业青睐的展品,是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强调功能性和用户感受的设计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款针对老年人夜间如厕难而设计的人机改良设计,外观貌似装饰品,已被企业相中,很快将投入生产。但此次展览上,能被企业相中的展品并不多,参展的科沃斯公司工业设计经理李晓文逛了一圈,调侃道:“美是美了,但光漂亮不顶用啊!”
学生设计作品“中看不中用”,是很多企业感到遗憾的地方。南京洛可可设计公司经理步蕾蕾告诉记者,高校学生设计作品的通病是,很重视作品的艺术性,费心费力做独特造型,却忘掉了产品第一要素应是“好用”,她认为,“保证作品的实用性,重视用户体验,这是工业设计最重要的价值。”学生设计的“华丽丽”的汽车为何没被企业相中?作为成功的一线设计师,李晓文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工业设计的本质理解不清,工业设计是服务于产品生产的,它一头连着艺术设计,一头连着产品,实用性标准是工业设计的首要标准,再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还是要落地到产品上。
“学生创意作品难成商品,还因为中国学生缺乏思维训练。”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自揭家丑”,“和西方设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国内的学生太习惯‘等靠要’,如果课上不布置作业,等再上课时,学生交给老师的永远是一张白纸。他们总习惯说,‘老师,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国内学生身上匮乏的这种主动性,恰恰是创意最需要的因子。这种主动的思维训练,辛向阳认为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整体“修行”。辛向阳有一个习惯,学生问他问题,他第一回答永远是“不知道”,反问对方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他说,“这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意要的就是扩张思维。”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动手能力,也是学生作品难以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南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艺设计专业老师透露,“国内不少设计院系,出于安全考虑,基本不会让学生自由接触车床、铣床等机械,学生不接触,很难对材料的特性、实际加工难度有一个立体认识,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动手机会太少,学生动手能力自然不会强。”
相比较,国外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成天穿着工装“泡”在车间的。记者采访了毕业于英国金斯顿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南京姑娘陈晨,她感慨,读书期间,曾花6个月时间做作业,是设计一款地震逃生用椅,“成天呆在车间里,要尝试各种材料,比如甄别椅子上钢管的密度、重量、长度,也要控制预算成本,这些都要一一考虑到,以确保它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她最后选用各种材料、制作了120个产品模型,供企业选择。
要想把设计作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在辛向阳看来,需要学校、企业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他讲了一个故事,今年由著名的美国艺术设计中心学院举办的E级方程式设计锦标赛,要求参赛设计车辆必须用一根16英尺长的橡皮筋驱动作为唯一驱动力,中国高校提交的很多作品外观很漂亮,但跑起来却总是出问题,这就体现了中国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材料、技术可实践性意识的淡薄。辛向阳认为,成熟的校企结合平台,会给学生提供更大舞台。今年7月,南艺本科生董红爽就通过南艺设置的校企结合平台,为科沃斯公司一款皮肤测试仪提供了外观设计,该公司今年年底准备将这款产品推向市场,而今年毕业的董红爽同学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科沃斯公司的一席职位。
本报实习生梁慧萍本报记者朱秀霞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