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工业经济分析与预测·安全生产篇

05.08.2015  13:26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加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检查督查、安全科技水平提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等工作的不断深入,上半年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好转。
  201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形势虽持续稳定好转,但部分工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较为薄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还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差、安全管理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下半年气候变化复杂,各地陆续进入汛期,暴雨、洪水、台风、泥石流、雷电、高温等自然灾害增多,应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管,防范事故发生。
  展望下半年,工业安全生产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好转态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和个人安全生产意识将得到提升,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得到强化,安全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得到改善。针对以上,建议健全完善工业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机制,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扶持安全产业发展等。


        一、基本运行——工业安全生产形势好转 部分领域形势依然严峻
  上半年,煤矿、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民爆等工业安全生产重点行业未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截至6月,我国煤矿行业已经连续27个月未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煤矿百万吨煤的死亡率从历史峰值的5.8下降到0.25左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部分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2015年上半年,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仍处高位,化工、煤矿等工业安全生产重点行业多次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煤矿行业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增多,且发生一起一次死亡21人的重大事故;化工行业中爆炸事故发生率较高,四起主要事故中有三起为爆炸事故。
   民爆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开展
  2015年上半年,民爆行业经济运行良好,安全生产工作持续稳步开展。2月份印发的《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的管理,规范了危险物品从业单位信息发布行为,对保障公共安全意义重大。民爆安全生产专项督查、重点民爆省份负责同志集体商谈、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工作的开展,对促进民爆改革发展、加强安全投入、汛期安全管理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工作稳步开展
  2015年上半年,刚刚成立的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安全产业发展。2月8日,中国安全产业协会联合天津市宝坻区、口东经济开发区共同举办了“新一代智能安全产品现场演示会”,对于相关安全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协会还在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筹备多项高科技安全产品和技术的现场演示会、试点应用示范等工作,如上半年启动的“送安全无毒燃烧新技术下乡”扶贫项目,意在激发我国安全产业潜在市场,加速安全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基础薄弱 安全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加重
  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煤矿、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下行压力较大,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安全生产压力增大。在效益下滑的形势下,企业千方百计谋发展,容易出现安全意识放松、安全管理松懈、安全投入降低、设备更新长期拖延、安全培训“偷工减料”等问题,工业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工业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2015年上半年,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从各地安全检查督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专项整治等情况看,安全意识淡薄、设备陈旧、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较多,事故隐患依然随处可见,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安全“红线”意识淡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标准规程执行不力;重点部位和环节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有关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不够严格,打击非法违法和治理违规违章不得力。
   安全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国家和地方安全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加之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的成立,各地安全产业园区的积极筹备和建立,使我国安全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呈现集聚化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我国安全产业仍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依然较低,市场规模和份额较小,尚未完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有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国家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政策尚未在安全产业中发挥应有的助推作用,有利于安全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三、趋势展望——工业安全生产形势趋好 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保持稳定好转发展态势
  下半年,我国工业安全生产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好转的发展态势。
  首先,随着安全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工业安全生产基础得到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源头治理能力随之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得到遏制。
  其次,随着安全生产综合督查、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建设工程落实施工方案专项行动、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道路运输平安年、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事故隐患将得到排查和治理,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等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
  再次,二季度交通、消防等领域几起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将对工业安全生产领域产生警示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将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治理,工业安全生产领域治理强度也随之提升。
   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得到强化
  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提出了五个方面共二十项措施要求。通知指出,到2016年底前,所有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3年内实现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下半年,随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的逐步落实,我国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将得到强化。
   安全产业发展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下半年,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环境将继续得到改善。首先,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将发挥政府与安全产业企业之间搭建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其次,按照《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各地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正在逐步建立和兴起,安全产业园区的建设将对安全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政策建议——健全产业发展基础 提升产业健康发展水平
   健全工业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机制
  一是建立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包括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突出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及搞好职业安全健康等多方面工作的工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强化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的源头预防、企业管理、监督检查、教训汲取的闭环管理。
  二是完善工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建设,定期清理、及时制修订安全生产标准,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跟踪评价,加快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提高行业安全准入门槛,结合产业布局,整合淘汰安全无保障的企业,提升区域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政策、标准的制修订,推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加强工业安全生产投入。财政方面应加强对工业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企业方面应继续加强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利用好安全提取费用。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安全技术改造,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石化、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民爆等重点行业,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建设安全技改示范工程。
  三是提升安全生产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安全防护和信息化监管水平。
  四是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具体包括:加快车联网建设和北斗系统推广,特别是在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方面的应用;推动地下管网的预警报警,以及化粪池等重点领域的监测监控信息化技术应用;支持打造以安全技术、系统集成及设备研发与制造为核心的矿山安全物联网发展,加快形成矿山装备安全物联网产业链。
   扶持安全产业发展
  一是支持安全技术产业化。尽快出台《安全技术和产品指导目录》,重点支持安全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产业化,逐步形成一批集成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应用广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技术发展水平,努力打造若干千亿级、万亿级安全产业新市场。
  二是建立健全安全产业投入体系。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投入机制,用于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在提高我国安全生产预防和治本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安全产业在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据行业特点,按高危行业、一般行业等规划资金结构,同时积极统筹和优化资金的使用,改变此前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和隐患排查治理等被动人防投入为主的局面,向支持先进安全技术与装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等方向倾斜,重点支持技防和物防。
  三是加强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安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积极培育建立一批安全产业特色园区、集群,鼓励企业集聚、集约、关联、成链、合作发展。并且,各园区应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发展优势等,塑造园区竞争新特色。例如,重庆市侧重发展应急产业,江苏徐州大力推动矿山物联网建设,辽宁营口以安全(应急)装备为核心,等等,均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更加凸显,激发了产业活力,增强了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