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的海水、干涸的湖
人民日报消息 不久前,一组来自智利的照片登上了全球各大主流媒体。
在该国南部的海滩上,死亡的贝类、鱼类、海鸟绵延数公里,甚至不乏海狮等大型海洋生物。就在两个月前,位于该国湖区以及奇洛埃岛的三文鱼养殖企业刚刚经历重创,超过2400万尾三文鱼死亡。
近年来,智利这个全球第五大渔业国频频遭遇生态灾难,而灾难的原因,大都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上升,致使有毒藻类爆发。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与智利的鱼类有着类似命运的,是玻利维亚第二大湖泊——波波湖,根据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它已几近干涸。而就在30年前,该湖泊的面积高达3500平方公里,近乎于2/3个青海湖。迅速消失的湖泊,同样源自厄尔尼诺带来的气温上升,以及矿业过度开发导致的河流补给锐减。
早在18世纪,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就发现,每隔几年海水就会出现异常增暖的现象,导致鱼获减少,由于这一现象总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笃信天主教的渔民以圣婴命名,将其称为厄尔尼诺。然而,就像很多人并不知道厄尔尼诺源自拉美一样,发生在智利和玻利维亚的生态灾难,除了留下几张新闻图片,也大都像波波湖一样很快就被人淡忘。
当智利遭遇生态灾难时,欧美的三文鱼市场价格却在飙升,进出口商赚得钵满盆满。长期以来,来自日本、美国等鱼类消费大国的巨量需求,促使智利大规模培育相关产业,甚至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以应对鱼类疾病,这对环境水体的污染可想而知。但这样的成本,并不会体现在贸易商的财务报表,或最终消费者的信用卡账单里。
而玻利维亚这个盛产金银铜铁的国家,更是深受发达国家的影响。自殖民时代,矿业就是支柱产业。大型跨国企业数百年的开发,早已经将这个环境脆弱的内陆国家挖得千疮百孔,至今它仍是拉丁美洲最贫困国家之一。
这也是当下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复杂局面,当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破坏环境时,不仅无视后者的发展权益,还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在过去数百年间,无论是环境破坏还是碳排放量,发达国家都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而到今天,借由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发达国家更是轻易将环境包袱再次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格局,既不公平,更无助于环境的改善。地球只有一个,异常的气候和污染的水源不会理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环境的恶化,影响的是全人类命运。共同应对全人类的挑战,各国只有选择联手担当,发达国家尤其不能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