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次,追寻不朽的红色丰碑

05.06.2016  15:12

  追寻先烈足迹 弘扬雨花精神——纪念建党95周年专栏

  新华报业网讯 “还原历史就是照亮未来!”近年来,南京市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大力开展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在新征集到的600余件史料、144张黑白照片和数十件珍贵遗物中,追寻1519名雨花先烈曾经的青春面庞。

  千万次的追寻,使雨花英烈们的精神丰碑更加清晰、巍峨,长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以史为证,大征集描摹“英烈群像

  “情眷眷,唯将不息斗争,兼人劳作,鞠躬尽瘁,尝(偿)汝遗愿。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厅里,这段情真意切的话语镌刻在一张已然模糊的黑白照片旁,照片中的女子眉目清秀,婉约优雅,每每引得参观者驻足默视,泪盈于睫。

  照片的主人公,正是被称为“雨花十六巾帼”之一的白丁香烈士。这位精通英语、善弹钢琴的美丽女子,与出生在南京儒宦家庭的爱人阿乐一同走上革命道路,却在新婚才5个月的时候,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于1932年12月3日在雨花台被秘密枪决,当时她已怀有3个月的身孕。

  丁香牺牲后,她的丈夫阿乐悲痛欲绝,就此写下“情眷眷”的誓言。这段感人肺腑的革命爱情,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传遍大江南北,并被改编成小说、音乐和电影。然而,人们始终找不到一张有关丁香的影像照片。直到2011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陈列馆改造启动大规模史料征集,工作人员赴全国各地,几番追寻,终于在阿乐姐姐家的墙缝里找到了一张丁香坐在钢琴前的留影。这张珍贵的照片,也成为丁香留给后世的唯一纪念。

  “在雨花台,每一张照片、每一份手稿、每一件实物,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向媛华介绍,纪念馆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烈士史料遗物的征集,近年更有两次规模较大的征集行动。一次是2008年通过全国知名媒体举行“寻访雨花台烈士亲人”活动,征集到烈士遗物15件、相关资料36件;另一次是2010年,纪念馆派出6路人马,奔赴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30个县,行程近两万公里,成功征集到史料515件,其中烈士遗物9件。邓中夏读小学时的手抄课本,陈原道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时用过的床单,袁咨桐牺牲前一天在狱中的照片,卢志英写给战友的书信,以及罗登贤与抗联接头的信物“四川币”,都是在这样的多方找寻、挖掘中获得的。

  原音重现,“口述史”还原红色青春

  英才英年身先死,长使追思泪满襟。每当看到这一件件珍贵的烈士史料和遗物,南京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张梓晗总是忍不住心潮澎湃。那一张张曾和她一样青春的脸庞,牵引着她去探究、去还原曾经的红色青春和家国记忆。

  今年4月2日,“雨花台英烈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张梓晗和从南京24所高校中选出的40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兵分多路奔赴全国,寻找烈士后人,抢救红色史料。在烈士后人的口口相传中,还原出一个个有信、有义、有情的英雄形象,英雄们的话语穿透历史的迷雾,激荡在时代的上空。

  ——“灯蛾扑火似无成,是是非非评不清。我说灯蛾死可贵,粉身碎骨向光明。”烈士李得钊读中学时这样对自己说。

  ——“我所要的名和利,是大众所需要的名和利,我不稀罕个人的名和利!”烈士孙晓梅这样对母亲说。

  ——“外面有很多穷苦人,连饭都吃不上。哪怕是一粒米、一片菜叶,都要珍惜。”烈士施滉这样对年幼的女儿说。

  ——“剔除中饱,涓滴归公,一文钱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烈士吕惠生这样对战友说。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烈士恽代英就义前这样对同志们说。

  ……

  或慷慨激昂,或坚毅果决,或柔情似水,烈士的声音,穿越了近一个世纪,仍让人能感受到其中的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风骨和情怀。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陆军,曾多次参与烈士遗物的征集,也亲身加入到“口述史”征集的志愿者队伍中。他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和烈士相关的绝大部分亲历者已不在人世。烈士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也大多年事已高,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刻不容缓。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正是通过寻访一批有代表性的烈士亲属,进一步深入挖掘烈士事迹,还原家国记忆。“这是今天的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对烈士的致敬,更是红色精神在当代的经典传承。这项工作必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一段经历。”陆军说。

  精神永恒,信仰之光照亮未来

  千万次的追寻撞击心灵,千万次的洗礼涤荡灵魂。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年份算起,近90年的时空变换,留存于世的相关史料所剩无几,能够寻到的烈士后人也日渐稀少。然而,对“雨花精神”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始终绵延不绝,不断砥砺出震慑人心的理性力量。

  近年来,雨花台纪念馆在史料征集、整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雨花英烈精神的学术研究,先后参与编写或制作了20多种学术出版物和影像记录。由该馆编纂的综合性历史图书《雨花魂》,选取有代表性的116名雨花台烈士,从不同侧面记录烈士的壮丽人生,揭示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5集电视纪录片《雨花台》,用写实的镜头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豪情。他们还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申报“雨花烈士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社科研究课题,进一步扩大了雨花台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去年,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发起成立了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通过这一平台,凝聚了一批高层次研究人员,对雨花英烈及其精神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学术研究层次。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说:“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唯有精神文化资源不会枯竭。雨花英烈精神所体现的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会比人们想象得更丰富。这样的精神品格,在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本报记者刘宏奇顾巍钟王世停

  鹿琳 李源 马薇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