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江苏重大项目建设回眸

26.02.2021  14:43

  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一条条铁路四通八达,一项项惠民工程顺利交付,一大批先导性产业抢先布局。“十三五”以来,江苏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十三五”期间,江苏不断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和民生弱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对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建立省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全力推进省重大项目建设,为基层做示范,为市场强信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行稳致远。

“十三五”时期重大工程建设结出的硕果,给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奋进新征程凝聚起磅礴力量。

建设中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记者 赵亚玲摄

产业发展强动能

今年春节假期,连云港徐圩新区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塔罐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建设者们紧张有序地进行设备安装、土建工程等施工。

单体投资677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徐圩新区高端石化产业链的龙头,也是全省重点产业项目。该项目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可实现年产值超900亿元,年利税超200亿元。“我们还在同步推进斯尔邦二期、虹港二期、仓储码头和虹洋热电二期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形成纺织、高端石化两条产业链,实现双链并行协调发展。”盛虹石化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凯说。

重大产业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谋发展的“加速器”。省发改委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省级实施重大项目近900个,完成投资超过2.7万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近600个,完成投资近1万亿元。不论从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来看,产业项目都是江苏稳投资、促增长、补短板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攻关“卡脖子”问题,打通产业链“堵点”,是产业项目落地开花的根基。回望“十三五”,一个个技术攻关、强链补链产业重大项目,让江苏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步履更加坚定。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相关设施。记者 乐涛 摄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项目进展顺利,成功研发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和大规模天线阵列;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真空互联实验站项目竣工投用,成为全球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项目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建成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为我国洁净煤炭发电、能源装备自主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十三五’以来,江苏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全力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网络通信安全、燃气轮机、纳米材料等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一个个强链固链延链项目的落地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突破,江苏50条“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优势产业链加快形成,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夯实“稳”的基础、累积“进”的因素、增添“新”的动能。

瞄准产业链现代化,江苏牢牢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战略机遇,以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引领,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把控力进一步提升。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关键抓手,全省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放眼大江南北,各市找准产业方向,绘出一幅幅亮点纷呈的“产业地图”。

过去5年,无锡市一批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步稳蹄疾,总投资186亿美元的SK海力士半导体项目已建成全球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存储芯片基地,华虹集成电路、海辰M8半导体、中环大硅片、连城凯克斯装备等强链补链项目顺利实施,助推无锡加快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

苏州市重点推进建设恒瑞、信达、基石、再鼎、康宁杰瑞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并充分发挥骨干龙头项目的带动示范效应。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1728亿元,并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以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连云港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大批优质项目支撑,一大批优秀企业崛起,江苏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显著提高。总投资465亿元的南通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是江苏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提升的示范工程,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个月,预计从开工到一期达产也只需1年,展现重大项目推进的“江苏速度”。宿迁长电集成电路封装和宿迁恒力时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作为苏南苏北产业转移的重要项目,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纳税超10亿元。

互联互通展新图

“连徐高铁开通是最好的新年礼物,这一天我们等得太久了!”2月8日,邳州市中医院产科护士长任园园在连徐高铁首发列车上发出赞叹。连徐高铁通车,全省“三纵四横”高铁网基本建成。大江南北各高铁站,旅客轻松出行的喜悦笑脸是验证重大项目建设成果的鲜活画面。

对标经济强,交通要先行。“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交通强省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抢抓机遇、系统谋划、科学决策,盐通高铁、南沿江铁路、常泰过江通道、宁淮铁路、禄口机场二期、花果山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等一大批交通重点工程相继开工。

省交通运输厅统计,“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全省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29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0%。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由2015年的1.32%提升至1.4%,拉动约1.6万亿元GDP,新增约300万个就业岗位。

天道酬勤,捷报频传。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除徐州外苏中苏北其他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高铁、连淮高铁开通运营,苏北五市全面迈进高铁时代,全省13个设区市“市市通动车”。

2020年7月1日,伴随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投入使用,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南京至上海的江北快速铁路通道形成。2020年12月11日,五峰山长江大桥暨连镇铁路淮镇段开通运营,贯穿江苏南北的“脊梁骨”全线拉通。因历史原因数次与铁路失之交臂的苏北大地,全面并入全国高铁网,实现南北通达。2020年12月30日,盐通高铁通车,江苏沿海大通道“缺失的重要一段”补齐。2020年建成、2021年春节前开通的连徐高铁,补齐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陆桥通道,江苏干线铁路完成闭合,“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初步形成。

江海飞彩虹,壮美新画卷。数载拼搏,交通建设“补短板”力度空前,进度喜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介绍,“十三五”期间,江苏铁路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3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15倍;新增铁路里程1449公里,其中高铁1356公里,分别增53%和158%;铁路建成总里程4204公里,高铁2215公里、由全国第14名进入全国前三;基本实现各设区市到省会南京2小时通达,市域间由以往最长6个小时降至2.5小时左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江苏铁路基础设施供给上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苏北无路无网’状况得到较大改观,给苏北五市大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提供坚实支撑、注入强劲动力。”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峰感叹,高铁成为全省枢纽经济、跨江融合发展、沿海新一轮发展,特别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有效带动铁路沿线产业优化布局和城市空间拓展。

5年来,重大交通工程把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江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带一路”海陆空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快构建,新亚欧大陆桥高铁通道、沿海高铁通道贯通,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通州湾新出海口、连云港新机场等标志性工程取得新进展。中欧(亚)班列覆盖欧亚22国70多个城市。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铁路南京北站枢纽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建成3座过江通道,全省过江通道累计建成17座,在建6座。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铁路接口分别达28个、21个。

“‘十三五’时期,江苏交通重大工程坚持以交通先行激活区位优势、提升竞争优势、塑造发展优势,全面推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圆满完成,发展水平继续处在全国前列,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较为突出的支撑引领作用。”陆永泉说,江苏2025年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力争“十四五”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万亿元。

民生答卷振人心

牛年正月,记者走进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见证古老村落的岁月变迁。

“以前只能在旧瓦房里‘打补丁’,就没有哪家屋顶不漏水的。”提及村里的变化,70多岁的村民王老汉告诉记者,“住进新房子,是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儿子,一家三代的梦想。”终于,这个梦想在2019年实现,王老汉和儿子儿媳一起,住进崭新的二层小楼。

梦想照进现实的背后,是江苏全面启动苏北农房改善工程的决心。5年来,江苏累计完成苏北农房改善25万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超过200亿元,一批有颜有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成。

“村民的新家园不仅‘颜值’高,还为留住乡愁下足功夫。”徐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州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建立“设计专家+村民代表”的设计方案审查机制,不仅突出村口等重要节点营造,还植入汉文化元素,让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蕴藏乡愁印记、呈现田园风光。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近年来,苏北地区大力新增农房改善配套产业项目,并持续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获得“稳稳的幸福”。

“社区安排我就近在藕塘基地上班,负责逮龙虾、拣藕,每月收入3000多元。老伴在社区附近的工厂打工,一年也能挣3万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每年1万多元的收入,我们很满足。”在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振友社区,51岁的村民刘宗兰和老伴不仅住上小“别墅”,还成功摘掉贫困帽子。

重大民生项目的推进与落实,筑造百姓幸福之基,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力量之源。5年来,全省还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130.33万套(户),完成投资5460亿元,近400万群众“出棚进楼”。同时,随着医疗卫生养老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投运,5年来全省新增医疗床位超过11万张,新增养老床位超过70万张。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发百姓对绿水青山的更强烈渴望。5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人心,长江岸线整治、太湖治理、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升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使美丽江苏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

南通五山及滨江片区占地近20平方公里、江岸线14公里,自然禀赋优势明显。2016年开始,南通坚持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南通港整体搬迁、提档升级为突破口,南通引导沿江数百家散乱污企业有序退出、腾笼换鸟。”据南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通共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拆迁各类违建6.5万平方米,清理沿线港口货运功能地带和修复岸线12公里。

长江蜿蜒流过江苏,越来越多的滨江公园在两岸生长。自2016年以来,江阴主动调整港口功能,将码头、工厂、轮渡等生产岸线退让搬迁,将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6.85公里,仅占长江江阴段岸线的48%。

江苏还进一步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重构太湖生态平衡系统,被精心“擦亮”的太湖明珠,不仅重现记忆中的“原生态”,诗情画意的四季景观,更折射出江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