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国农机化发展将聚焦“攻坚、拓展和升级”

09.05.2016  10:13

  4月25日,首届中德农机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孔亮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是我国农机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我国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全国农机化系统要持续创新,加倍努力,争取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其中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80%以上。

  据孔亮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机化各项指标实现了快速提升,到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4%、76%、81%,其中水稻种植和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超过40%和63%,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9个和37个百分点。当前,我国已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演变。展望“十三五”,基本面依然向好。在此基础上,“十三五”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将聚焦在攻坚、拓展和升级三方面。争取在“十三五”末,实现四个“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大幅度增加,乘坐式插秧机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力争实现翻番,高效植保机械、高性能联合收获机、粮食烘干设备、秸秆还田机等保有量显著增长;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水稻种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植保、烘干机械化实现跨域发展,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桑茶、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科教水平全面提升,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秸秆处理、残膜回收、农业废弃物利用机械化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显著增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的农机管理、推广、监管、流通体系初步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占比显著提高,保障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更加有力,全国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新进展,机具使用效益显著上升,作业服务面积进一步扩大,力争达到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20%以上。 

  为实现四个“全面提升”的目标,孔亮表示,“十三五”期间,农机化系统要构建新型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关键环节机具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瓶颈制约,改变粮食作物生产装备不优不全,经济作物、规模养殖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的状况;加快“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中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推动农机装备由“能用”向“好用”升级;加快先进蔬菜、林果等设施园艺机械的开发应用,加快农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步伐,全方位提高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有效供给能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解决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聚焦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巩固提高深耕深松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大豆机收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高效植保、中耕施肥、节水灌溉、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机械应用难题;推动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饲草料等大宗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国建成一批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推进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协调农业各产业各区域农机化发展,适应中国地形地貌和生产需求,兼顾平原和丘陵山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各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季稻地区机械化育插秧,发展畜产品优势区饲草料生产机械化,加快丘陵山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步伐。扩大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快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精准施药、定位施肥、秸秆还田收贮、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农用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