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让患者家门口看专家号 双向转诊存难题

20.01.2017  17:04

        看病想挂专家号,大医院人太多挂不上号怎么办?分级诊疗,家门口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不过硬怎么办?将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医联体,可以为患者解忧。记者在南京市采访发现,医联体的建立方便居民在家门口看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但“医联体”要充分发挥作用,还有诸多问题需解决。

        只花15元家门口看专家号

        18日上午,家住南京秦淮区王府南园社区的周翠英老人照例来到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天,省中医院消化(脾胃)专科主任沈洪带领专家团队来此坐诊。

        “我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要长期调理,以前每周都要往省中医院跑,身体真是吃不消。没想到,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能看到省中的专家号了。”周奶奶说,从家到社区医院走500米就到,个把小时就能看完。

        “在社区医院看病,不仅方便,还能省钱!”家住慧园里小区的文国琦一边把病历往包里塞,一边插嘴道,“在省中医院挂大专家的号要100多元,在这儿只要15元。此外,我们退休人员,门诊慢性病在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为85%,比在三级医院高出10个百分点。

        “2013年,秦淮区和省中医院签订府院合作医联体框架协议,秦淮区所属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接省中医院12个科室,我们中心成为省中医院重点专科消化(脾胃)科的合作单位。”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俊介绍。

        2015年,南京市卫生局下发《区域医疗联合体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南京所有三级公立医院至少参加一个医联体,基层医院全部加入医联体,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模式。

        南京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前10个月,南京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达1816.9万,比上年同期增长4.57%。

        “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

        医联体建设是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医联体打通了社区医院病人上转至大医院的通道,但因为南京七成社区医院不设病床,在大医院确诊后回社区康复,目前还较难实现。

        “养病床的成本太高。”秦淮区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薛坚说,按现行医保政策,病人在社区康复结算标准太低,也降低了社区医院配置病床的积极性。薛坚介绍,“病人在社区康复按照床单元结算,社区医院平均每张床位的偿付标准为3500元。在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床单元结算的标准分别为6000元和1.3万元。

        医联体联而不结,还受限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手段。“我在一家社区医院坐诊时,需要为病人做夜间勃起测定,社区医院做不了,最后病人跟我回了鼓楼医院。”鼓楼医院科技处处长戴玉田说,三级医院的很多常规检验检查项目在社区医院无法进行,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诊疗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也削弱了专家下基层的积极性和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信心。

        基层药品目录种类少、档次低,也阻碍了大医院资源下沉。戴玉田认为,目前社区医院实行的基本用药目录跟不上省内三级医院临床科室一线用药的水平。专家虽在家门口坐诊,患者往往需重复到三级医院挂该专家的号,重新开药。基层医院药品种类少的问题不解决,医联体形同虚设。

        基层医院,莫成大医院附属品

        “除了省中医院,秦淮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八一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组建医联体,但相对于和省中医院的合作,其他医联体较为松散。医联体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用得好。”薛坚认为,推进医联体建设应打破临床用药层级壁垒,去年南京基层医院药品目录增加180个品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药品目录在大小医院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未来,医联体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可以作为医联体大医院分院,共享医联体内所有医院药房资源。

        “推行社会化检查可以补上基层医疗机构检测手段的短板。”戴玉田说,“这样,基层医疗机构不需再购置核磁共振仪等昂贵的设备,能减轻经济负担;大医院的专家也不用把病人带走做检查。

        有业内人士担忧,医联体越建越多,其实是在“跑马圈地”,将基层医院的患者“虹吸”至大医院。建设医联体,不等同于大医院的简单扩张,更不能把基层医院变成大医院的附属品。在医联体内,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应各展所长,各司其事。

        为避免医联体流于一纸协议,南京于去年9月对医联体出台严格考核标准。南京市卫计委主任孙家兴表示,医联体建设铺开后,卫生主管部门将对医联体进行规范管理。各区政府、卫计局、核心医院均为考核对象,重点考核人员下基层、联合病房建设、临床业务开展、基层首诊率等17项内容。如果对接成效不好,卫计委将对医联体进行调整,将基层医院重新划分给做得好的三级医院。南京市政府明确,今年将着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市48个医联体全年将下派医务人员400名。(鹿 琳)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