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改革就要“围着患者转”
1月15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中医院的“专病门诊”开启了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可由“专病研究人”(名医)和中青年骨干医生组成的专病研究团队集体接诊,他们不仅共同担当对一个患者的在医院的诊治,还负责一直对患者进行系统慢病管理,包括调护、诊治、随访及专病知识普及,享受“家庭式医疗”等等。这样不仅使诊治更有针对性,也减少了患者在各科室之间、医院与家之间的来回奔波,大大减轻了“看病累”。
去年,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也采用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即不再按传统的内外科等分科,而是以人的身体系统、部位疾病及彼此关联,建立多个疾病中心。例如,患者挂了“消化系统病中心”的号,接诊的则是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相关医生组成的团队,进了这个门,患者不用担心挂错号,也不用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和换科转诊了。
现在,我们的医院越来越大,患者看病也越来越糊涂,专科不是分得太细,就是太笼统,又太学术化,患者挂错号走错门,重复检查就诊和疲于奔命等就不奇怪了。特别是,我国多数医院大都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患者找医生”,或叫“患者围着医生转”,一般是医生坐着不动,甚至“人自为战”或“科自为战”,而患者却四处奔波,“配合作战”,所以,多年来,“看病累”得不到真正解决。这事真不能怪医生,要归咎于我国传统的医疗模式。仅从这一点看,“以患者为中心”还差得远呢。
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这类医疗服务模式改革的意义非凡,是对即不合情理又不讲科学、却沿用多年的“患者找医生”模式的一种逆袭和颠覆。这类“医生围着患者转”或“医生找患者”的模式,让我们看到解决“看病累”的希望。
其实,这种模式如果用好了,还应有更大的收获和更深的意义。比如,我国医院沿用多年的诊疗格局也是加重“过度医疗”的一个因素。一个病人在几家医院,甚至在同一家医院就诊的资讯都很难连接起来,浪费很大。由一家医院组织多学科的专家,以疾病中心模式,共同完成对患者诊疗和管理,可以使患者花较少的钱而得到更优化的治疗,同时也可合理和节约应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患者进了医院后,不是他们看医生,而是医生看他们;不是他们找医院对账,而是医院为他们算账。说实话,这种模式不是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盛泽分院的发明,在国外许多医院早已用了多年,都说很好,可国内大多数医院为何不赶快改变呢?有人说,我国大医院门诊量太大,不适用此模式,未必,不试试怎会知道哩?江苏省中医院的门诊量大的惊人,现在试了,不也很好嘛?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德宁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