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首家区级配餐中心遇困难了 需求难以兼顾
南长区的公众配餐中心运行1年了,原本预想的区域配餐中心可以免却每个居家养老中心开炉灶的难题,但目前的生存情况有点犯难——日均用餐的数量在数十份上下徘徊,成本降不下来。眼见着吃饭的人越来越少,不少用餐的老人开始担忧,送餐能否持续下去。
就餐人数最近有点少:日均只30多份
10月31日的中午,来自公众配餐中心的送餐员吴师傅一停下电动车,五爱家园小区几位等着送餐的居民就围了上去。吴师傅的车篮用布遮盖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纸盒上写着不同的品种,每位订餐的老人有两种主荤可供选择,小荤和蔬菜的品种则是固定的。在这份快餐中,还有一个密封得非常完好的鸡蛋紫菜汤。来领餐的任阿婆表示,原本这里有10多个人要求送餐,现在只剩3户家庭,规模似乎越来越小,能否维系令她担心。
送餐员吴师傅表示,一共有7个社区需要送餐,谈渡桥社区有个孤老要求送餐,妙光塔社区也只有2份,日均送餐30多份。最近天气转冷,有的老人觉得饭菜多储几天也没事,做一顿吃几顿,与夏天相比,就餐人数又有下降。
为啥人数不见扩大?需求难以兼顾
“有的人让子女帮忙烧一点,有的隔一阵换换口味,有的去了养老院,还有人觉得10元一餐有点贵。”享受送餐服务的钱阿婆如此解释人数变少的原因。夏天老人怕烧饭,食物比较难储存,吃配餐的人会多一些。冬天则少一点,就餐似乎也有“候鸟效应”。
记者观察了一下,仍在享受送餐服务的,多是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有人反映,送来的配餐有时没有味道,尤其是蔬菜,感觉盐也没放,黄瓜块切得好大,还有芹菜好粗吃不动,提了几次意见,感觉改进不大。有些菜,她觉得没烧烂,每次都要回去再煮一阵才能吃。据了解,好几个老人都有类似的感觉。据说,这也是有些老人吃了一阵就不再选择送餐的原因之一。
另外,南长区有些社区自办的小型老年厨房不错,自主选择饭菜更灵活,冬天饭菜的保温性更好,分流了一部分老人。朗诗社区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社区以前曾有人要求送餐,但由于不在送餐线路上,加之只有一份,这种零星的需求无法实现。
配餐中心负责人:想到社区选址
南长区公众餐饮居家养老配餐中心是无锡第一家区级层面的配餐中心,该区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1年前开始运行时的预想是,南长区56家社区至少会有300份左右的订餐量。这种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原本可避免每个居家养老中心都配备烧菜阿姨,冰箱、水电气等,实现资源共享。
公众餐饮居家养老配餐中心的负责人王中海表示,他们其实已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蔬菜一般在起锅前再多烧一会,但也不可能烧得太烂,会影响口味,也破坏了营养。对于菜肴偏淡的说法,各方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要少油少盐,但也有人认为厨师把控有问题,有时甚至忘记加盐。
开业时,南长区给了王中海8万元,作为一次性补助。但购买餐具、补贴送餐工人的费用,已用得差不多了。王中海表示,他每餐要贴3元送餐费,中午送餐的都是钟点工,2小时30元起。刚开始时,有些线路只有3份餐,按照市场价格,工人只能赚9元,人家不干了。为了留住人,他只能每天贴21元来留人。按照一开始的约定,送餐10份起送,只到社区,由老人自己到社区领,或由社区工作人员送到老人家里。如果需要社区工作人员送餐的话,这显然不现实,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没有人愿意推广这种配餐服务。
“原本预想其他区也会加入配餐,或者能得到一些爱心赞助”,王中海说,自己真心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事,但运行一年,这些都没有实现,规模上不去,令他十分头疼。如果能在社区就近设点,老人可以直观看到每种菜肴,下点面和馄饨也行,王中海说,他感觉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有个店面,更具可操作性。“我可以不要一次性补贴,给我80-100平方米的店面,租金打些折,这部分打折的租金补贴则通过给老人用餐优惠来返还”,王中海这样表示。南长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方面推进社区门店的选址,另一方面调整送餐的思路,摸准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