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产能过剩新政策出台 中国力推结构性改革
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列为2016年首要工作任务。专家分析指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和产业重大结构性矛盾之一,而力推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国家行动”。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多晶硅等行业。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报告,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恶化。1至10月份,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达386.38亿元人民币,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由于实体经济利润下降,投资积极性受到制约,制造业投资增速亦有所回落。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王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的重大结构性矛盾之一,不光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和影响,而且可能延伸到整个经济领域,带来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的企业多负债高企,如不及时处置,进而出现资不抵债现象,将面临资金链断裂、银行呆坏账等风险。
“如果是在工业化中期,还有可能通过新的需求来吸收过剩产能,但中国已经从工业化中期转到后期,不会有新的需求高峰,只能通过强硬措施来调整产能,让难以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死掉。”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产能过剩行业市场出清后,可以将投资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等领域。
实际上,中国提出化解过剩产能已有多年,不过效果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如地方政府出于保就业、保稳定考虑,银行等债权人出于破产导致呆账变坏账考虑,干扰企业正常破产退出。
王鹏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措施,首要明确了市场化方向。目前产能过剩大范围、多领域存在,仅靠行政手段化解是不够的,甚至可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应让市场发挥主要作用。
同时,针对体制机制性障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破解“破产破不掉,重组推不动”的困境。在破产方面,会议提出“为实施市场化破产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是解决好“僵尸企业”退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这意味着推出政策托底措施,破解各方后顾之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冯飞此前表示,“僵尸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和依法破产两条途径进行处置,依法破产又分为重整、和解、破产清算三种具体形式。处置“僵尸企业”要多重组、少破产,并确保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