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10家产业化公司 苏州医工所践行“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20.04.2015  14:27
      从概念到产品的工程化过程比较艰难,被业界形象地喻为“死亡之谷”。而位于高新区的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却勇闯“死亡之谷”,积极践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孵化包括苏州国科闻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国科华睿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0家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苏州国科闻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其创办人郑岷雪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博士,从事临床诊断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医疗器械企业运营管理十余年,2014年4月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加入苏州医工所。依托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水平的用于宫颈癌早期筛查的高品质单管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子诊断试剂盒项目,及医工所的科技成果工程化主体平台,郑岷雪成立了国科闻普公司。目前,公司已经完成实验室阶段研发工作,成功实现小规模放大和小量临床样品实验。公司计划在2017年获得产品注册证,实现规模生产及市场推广,形成初步产值。     而该公司所依托的平台即为苏州医工所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化主体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3年6月成立,成立不久后即联合深圳分享投资和苏州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投资规模3亿元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更好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个层面来说,工程化类似于孵化器,但我们与传统孵化器有所不同,我们有工程化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有多种资源共享,比如政策、启动资金、公共设备等,有很好的分配机制,经过孵化的成果是成熟的,产出的是产权明晰的公司。”苏州医工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从立项到研发、小试、中试以及投产,推向市场等一系列环节,工程化平台会持续跟进,可以说这一平台为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了最大的难点,对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医疗器械存在对先进技术的依赖程度高、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特点,且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几乎依赖进口,针对这一现状,苏州医工所把“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提到立所定位的高度,通过整合投资基金、吸引高端人才、培育研发团队,扶持有商业化前景的医疗器械项目度过成果转化期,顺利走向产业化,面向市场。在这一定位的指引下,苏州医工所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该所已聚集300余名各类高层次人才,92%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建成了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和5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筹);并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承担国家及省市委托项目近200项;获授权专利近200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0余篇,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及创新驱动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夏燕燕)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