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尼访美收获了什么
美国放缓撤军节奏、保持财政与军费支援的承诺,为加尼暂时吃了“定心丸”
3月23日至27日,阿富汗新政府总统加尼与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自去年大选后首次访问美国,由于事关美国撤军阿富汗后的政策动向,此访备受各方关注。从美方的重视程度及双方达成的协议来看,奥巴马政府虽决意甩掉战争包袱,但仍视阿为重要地缘战略资源;加尼则借机与美国大谈共同利益,力促美保持对阿的安全支持与经济援助。最终,加尼在两个方面得到了奥巴马的承诺:一是放缓美自阿撤军步伐。按照奥巴马此前公布的撤军计划,大部分美军已于去年底从阿富汗撤离,目前驻阿美军约1万人,且在今年底前再减半,至2016年将仅保留千人。这一“速撤”方案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自去年以来,阿富汗塔利班(阿塔)加大攻势,对喀布尔等重要城市的暴恐袭击次数增加了60%,阿安全部队及平民伤亡人数创下新高。美国亦担忧缺乏独立作战能力的阿军警难以应对阿塔的猛烈反扑,令其多年来在阿反恐战果流失。更鉴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日渐做强,且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加紧渗透。为阻止两股极端势力合流,美军政界高层开始反思之前的撤军计划,有意调整撤军时间表,并扩展美军在阿的战斗任务。
同时,加尼也积极释放“留美”信号。加尼上台后,即与美国签署《双边安全协定》,改善了前任卡尔扎伊时期美阿不睦关系。曾在世界银行任职的加尼显然更加务实,多次表达希望美国延长撤军期限,增加驻阿美军规模,“更灵活”地处理驻阿人员缩编时间和基地关闭顺序问题。为此,加尼向美军示好,已取消了卡尔扎伊实行的对美特种作战部队夜袭行动的禁令。放缓撤军进度,既能帮助阿政府维持国内安全局势,又能维护美国在阿既得利益,巩固阿战成果,双方可谓一拍即合。此外,当前阿塔对和谈出现松动,美国在阿保持一定军事存在,则可以对阿塔持续武力施压,又能增加谈判筹码,提升美国在阿未来政治和解中的作用和分量。美阿关系再次拉近也可令美国腾出更多精力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如此多赢的效果,奥巴马自然在撤军方面展现出“灵活性”,决定放缓撤军步调,驻阿美军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保留9800人,至于2016年的撤军安排则仍待评估。
二是争取财政和军费援助。阿富汗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外援,2014~2015财年,阿约70%的财政预算需要国际社会支援。多年来,阿经济一直靠“服务外军”保持一定增长,但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撤军,在阿消耗大幅缩水,阿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国际社会对阿援助承诺也面临兑现危机。令经济发展前景雪上加霜的是,阿当前缺乏有效的强力政府。加尼与阿卜杜拉的“双头体制”,导致新内阁迟迟无法组建,许多重大经济决策被搁置延迟。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与民生相关的能源、基建等大型项目陷入停滞,外资迟疑徘徊,援助难以到位。在实现“造血功能”之前,阿亟需“输血”,加尼期望最大金主美国能够兑现“持久援助”的承诺,特别是在2017年之后继续给予阿财政支持。
对此,奥巴马承诺加大对阿富汗社会与经济发展援助,建立新的发展伙伴关系,并将为阿未来发展与改革事项提供最高8亿美元的援助资金。据美国和平研究所评估,阿政府至2024年才可能承担起全部国内安保力量的费用。这期间阿军警机构的正常运转只能依靠国际援助支撑,而美国无疑将占其中的大头。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称,将说服国会向阿提供资金,以使阿军队至少在2017年之前保持在35万人的规模。从加尼此次美国之行,可见美国仍是影响阿富汗形势的最大外部因素。美国虽然于去年底从阿大幅撤军,但通过在阿保持驻军以及对阿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美在涉阿地区事务上仍具主导作用。但同时,地区国家的影响力也在上升。不能否认的是,阿未来命运将更加紧密地与地区国家联系在一起。加尼上任后即首访中国,就表现出对地区国家的重视。加尼在访华期间阐述了其主张的外交政策,提出阿应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五大“外交同心圆”的合作平台。
这五大“外交同心圆”包括阿富汗“邻国圈”,穆斯林国家,美国、北约、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以及亚洲地区合作圈和国际合作圈。加尼上任以来的外交活动也在实践着其“同心圆”的理念。首访中国,进一步深化了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尼还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借此发挥阿地缘和资源优势,融入地区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访问邻国巴基斯坦,修复阿巴关系,加强反恐与经贸合作,促巴推动阿国内政治和解。会见印度外交秘书,邀请印度国有和民营企业参与阿矿产资源开发。北约成员国英国首相卡梅伦、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先后访阿,英国承诺将在2017年前每年向阿提供1.78亿英镑援助,土阿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阿富汗新政府在外交上的多方运作,希望为阿当前政治、经济和安全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和良好外部环境。美国放缓撤军节奏、保持财政与军费支援的承诺,为加尼暂时吃了“定心丸”。2017年之后呢?阿局势要实现和平、稳定与发展还需要包括地区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凝聚共识、协同努力。
(文/李青燕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