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加大优势凸显 锡山企业“走出去”一路结硕果
柬埔寨西南角有座天然深水良港——西哈努克港,其附近有一片11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几年前,这里还是莽原荒滩,如今,一期工程5平方公里区域内已经完成通路、通车、通电、通讯等基础项目建设,115栋厂房拔地而起,并建成集办公、居住、餐饮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到今年4月中旬,已有96家企业进驻西港特区,其中70多家企业先后投产。这些企业有来自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而牵头建设这一柬埔寨最大经济特区的,是无锡市锡山区红豆集团。
“西港特区是处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告诉记者,西港特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还直接面对东盟自贸区庞大的市场,又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产品出口欧美基本上是零关税,而且任何企业出口产品都不会遭遇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也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多种优势叠加,使得西港特区迅速成为吸引投资的热土,除了国内企业,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也有20多家企业纷纷落户。
西港特区是锡山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作为中国乡镇企业发祥地,锡山区内工业发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也能让本地企业拓展发展空间,进而加快转型升级。”锡山区委书记陆志坚说。
截至今年4月,锡山区各类企业已在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投资74个项目,投资总额达7.5亿美元。2013年以前“走出去”投资的项目体量都不是很大,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不到500万美元;自从国家推出“一带一路”战略,锡山企业外出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达1600万美元,纺织、食品、太阳能等优势产业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位于锡山区的无锡太湖可可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可可豆加工,但进口的可可豆价格多年来被法国一家企业控制。去年,企业斥资6600万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境内的一家德国企业,将尼日利亚盛产的可可豆粗加工后运回无锡继续深加工,然后销售到欧美。“利润比以前翻了一番都不止。”企业负责人欣喜地说,今年打算增加投资,在尼日利亚建一个太湖食品工业园,利用当地原材料直接进行深加工,出口欧美。金宸源针织有限公司是锡山区一家袜子生产企业,多年来一直受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产品的贸易壁垒影响,高额关税挤压了原本就很薄的获利空间。去年,企业落户柬埔寨西港特区,劳动力成本低廉,产品出口日本是零关税,企业利润也不止翻番。大津编物公司则前往埃及投资办厂生产毛毯,产品销往北非和中东地区。
制造业也是锡山区优势产业之一。该区是国内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基地,辖区内雅迪、新日等企业生产的电动自行车产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竞争激烈、市场饱和,企业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但整车出口国外则需承受60%的关税。最近,这几家企业正前往越南洽谈投资办厂,将电动自行车配件运到越南,只要15%的关税,组装后在国外销售可享零关税。光伏产业近年来在锡山发展也很快,目前区内一家企业在香港注册了公司,通过采购区内光伏产品,转口销售到欧美。
锡山区商务局副局长滕文杰说,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规避贸易壁垒,而且能够转移过剩产能,带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劳动力价格和关税压力等劣势不复存在,这对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很有好处。“今年以来,锡山企业‘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快、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为传统工业强区拓展了极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