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没了 高水平运动员却难招满

15.03.2016  11:36

  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传出消息,从明年开始,四分之三的高考加分将取消,其中就包括体育高考加分。没有了加分,体育少年圆梦大学只能走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这条路。但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许多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往往有名额却招不满。

  春节前后正是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报名和体育专项测试的时候。记者在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上看到,通过该校2016年高水平运动员报名资格审核的学生有305名,涉及田径、女子排球、女子篮球和男子足球四个项目。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殷飞教授介绍,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为34人左右,但要招满并不容易,最近几年都没有招满过。

  东南大学是我省另一所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著名高校,今年1月已经完成了游泳、排球、乒乓球和射击四个项目的体育专项测试,有39名学生进入了测试合格名单。近期,东南大学还将对田径、定向越野的考生进行专项测试。该校体育部主任蔡晓波教授告诉记者,东南大学每年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规模为40人,但每年往往只能招到30人左右。

  据了解,我省早在几年前已经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主要通过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这条渠道。我省目前有30所高校具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资格,但是普遍招不满。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水平运动员是指年龄不超过22周岁、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证书的考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不得超过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被高校认定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考生在录取时将享受优惠,其中文化课由报考学校单独组织考试的,不超过总数的20%。其余运动员需参加高考,本科专业对考生文化成绩的最低要求为二本控制分数线,对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二本线的65%即可录取,但不得超过招生院校当年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总数的30%。

  “在具体招生过程中,学校单招的20%部分没问题,按二本线65%的也一般能招满,”殷飞介绍,“招不满的就是剩下的50%,必须达到二本线是条硬杠杠。”在多年的体育特长生招生过程中,殷飞发现,多数运动员还是文化课成绩达不到二本线。

  除了文化课成绩不达标外,不少高校却遭遇了“一女多嫁”的无奈。蔡晓波告诉记者,高校的单招考试有先有后,具备参加高校单招资格的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同时报考多所高校,一旦被名气更大、专业更好的高校录取,考生就会放弃其它高校。“虽然在单招时签有协议,但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蔡晓波无奈地说,“单招名额本来就少,‘一女多嫁’让有限的资源被严重浪费。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既是解决体育特长生升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采访中,不少高校呼吁调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结构,比如能不能在招生规模不超过1%的前提下,把单招的比例由20%提高到50%。

  不过,要让体育特长生圆好大学梦,需要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角度来审视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不太愿意招收国家一级以下运动员。一些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虽然一些体育特长生考分达到了二本线,但学校认为考生竞技水平不高,没有太大的培养前景,宁肯放弃名额也不愿意用满招生名额。目前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目的是建设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队主要是参加省内、国内、国际各种比赛,运动队和运动员很少与高校其他学生交流,甚至没有融入高校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一些高水平运动员被高校招收,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其他同学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体育特长生,这种境遇也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体育特长生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告诉记者,体育往往是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标志,许多学生被这些大学招收往往并不是文化成绩优秀,恰恰是有体育特长,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甚至成为其他学生的偶像。他认为,体育本应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其目的不应仅仅是比赛获得名次,为学校争光,更应该是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让体育特长生融入到普通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样才有意义。 本报记者 林华维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