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28年氢弹功勋于敏被雪藏 计算机不如于敏口算快
于敏在家中阅读书籍(资料图)
龙虎网讯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赫然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20多年前,连“于敏”名字都是绝密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毕业后到中科院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2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他隐姓埋名28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
很多人称呼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于敏常常对身边工作的人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氢弹的理论设计中,我是学术领导人之一。”
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
计算机不如于敏口算快
于敏思维敏捷是在求学时就表现出来的。有一次数学考试,张禾瑞先生出的题目很难,数学系学习最好的学生只得了60分,唯独选修的学物理的于敏得了100分。
他的学生蓝可告诉记者,于敏讲课或作报告时,很少看讲稿,经常是不假思索地便可以写出一黑板所需要引用的公式。有时需要算一个结果,手持计算机竟还不如于敏口算来得快。
综合法制晚报 新华社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