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建议要借剧作家之手激活档案中的历史人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王兴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档案馆不要过于神秘,要向成熟的编剧和作家开放,善用剧作家之手激活档案中沉睡的历史人物,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影视形象,再现在视频中,走进党史课堂,让更多的党员和群众了解历史、培育信仰,传承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党史资料、文献编入课本,进入中小学生课堂,成为学生道德与人格教育的感人教材。”
王兴东说:“如果历史是一棵大树,档案就是这棵大树的年轮,如果寻觅国家走过的历程,档案就是国家留下的足迹。每个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著作、行为,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决策过程等等,都记录在这些宝贵的档案中。我从事的是电影编剧,是开发电影产品的设计师,去过中央档案馆查阅资料,创作了《共和国之旗》《建国大业》《黄克功案件》等电影剧本,没有档案存储的信息是无法完成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故事创作的。可以说,档案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宝藏。”
王兴东明确提出:“现在很多抗战雷剧违反历史史实,胡编乱造,东拼西凑,扭曲历史,既没有史实的支撑,也没有去档案馆查阅史料,没有深入调查并了解这些人物。实际上,丑化敌人也等于矮化自己。现实题材也好,历史题材也罢,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脚走到、眼看到、心知道、笔达到,才能把人物和环境写得准确真实可信,写历史题材必须把背景资料了解透、研究透、理解透,才能刻画得有血有肉,笔下的人物才能有思想、有性格、有灵魂。”
“档案应该成为文学家开发的原油矿藏”,王兴东建议,“档案馆要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便利,开放档案,给文学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发现档案中的优秀历史人物,哪怕我们在档案馆附近租房子住着查档案,我们也愿意。这样,馆藏资料像原油一样,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为影视剧创作提供最可靠最有力的前进能源,特别是载入党史中的经典案例,比如《黄克功案件》,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治党、依法治军、坚定信仰提供更好的服务”。
王兴东特别向本报记者强调,向剧作家开放档案的大门意义重大,档案不仅仅要为研究党史写材料提供服务,也应该让档案资料插上文艺的翅膀,让淹没于历史之中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从躺在纸袋中飞翔起来,飞上银屏,飞到千家万户。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知得失。当年创作五星红旗是怎样被选中的故事,就是因为在档案馆中查阅到了第一届全国政协选择国旗的真实经过,并看到了设计者曾联松对五星红旗的设计说明。群众通过观看电影《共和国之旗》,通过透视档案资料,可以对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历史使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于是,在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创作了电影剧本《建国大业》。历史是需要敬畏的,不能随意歪曲历史,更不能随意丑化和美化历史人物。艺术家的任务是从中感受和理解,认知和挖掘,提炼和塑造,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当然,面对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信仰的力量才能写出有信仰的东西。信仰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从档案宝库中吸取的,档案中那些为党的宗旨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定信念扑面而来,洗涤心灵,流淌笔下,表现历史大势,弘扬历史正气,再现历史精彩。如今,看到那些不做历史考证而创作出的作品,随意篡改历史人物,靠拼凑、嫁接、异想天开的都属于急功近利,亵渎艺术,难出真品。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很受观众欢迎,说明人们非常关注历史,其中很多内容反映了党的奋斗史、国家发展史,理应成为艺术创作的无穷资源。
在谈到《黄克功案件》电影剧本创作时,王兴东表示曾查阅了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1937年10月10日毛泽东写给审判长雷经天的信,其中很多观点对于今天从严治党、严明法纪都有警示作用,是当前开展从严治党的生动教材,《黄克功案件》也已被列入党校教材。
文艺创作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支持,档案要服务于繁荣文艺创作,特别是载入党史经典案例,是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支撑。王兴东表示,希望档案能够借剧作家之手教育广大党员,激活档案中沉睡的历史人物。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3月14日 总第2886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