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慈善外衣下的罪恶

10.03.2015  12:50

 

  慈善,是人类善良本性的终极体现。传销,又被称为经济邪教,狡猾的犯罪分子为传销披上了“慈善”的外衣,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善良的群众。 

   慈善”演讲 

  2012年初秋的一天,徐州市某写字楼里的一间“教室”引起了侦查民警的注意。 

  “我们是国字号慈善机构下属的慈善组织,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慈善模式大创新,这是一项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的划时代的工程,我们的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前我们一提到慈善,大家就会想到奉献,可是在我们这里,不仅能做慈善,还能赚钱。你们也许会惊奇,你们也许不会相信,但是你只要加入我们,并且邀请更多的兄弟姐妹加入我们,你们就会获得收益。我们就是中国的‘共济会’,只要你捐出一笔小钱,就能获得组织提供的一份保障以及在你们遇到困难时会友的无私帮助……” 

  许多群众听到这些“激动人心”的宣传,认为这是一个慈善组织,加入这个组织虽然要缴纳“会费”,但等于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并能帮助他人,于是便纷纷交钱入会。 

  对于普通群众,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慈善组织。可是,对于具有多年经济犯罪侦查经验的侦查员来说,他们嗅到了一丝罪恶的气息。经侦查,公安机关发现该组织新入会的会员只是单向地向上线老会员捐赠,老会员并没有向下级新会员捐赠的义务,很符合传销组织的特征。于是,公安机关顺藤摸瓜,揭开了这个披着慈善外衣的传销帝国的黑幕。 

   传销网络 

  侦察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揭开了这个源自北京的传销帝国的庐山真面目。 

  2011年年底,在北京生活的王太然听到了一个既可以做“善事”又可以获利的好方法:先成立一个组织,再注册一个网站,通过网站发展会员,每个会员都要“自愿”捐出1830元钱,其中30元钱用于网络维护,200元用来做“公益事业”,剩下的1600元钱用于下层会员向上层会员的“赠送”。王太然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办法,于是找到在北京慈善界小有名气的孟传贵,以发展每个会员给予孟传贵200元“善款”为条件邀请孟传贵入会。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孟传贵当即表示加入组织。在二人的运作之下,一个名叫“集善家园”的传销组织悄然成立。孟传贵、王太然、季昌明、裴久会等十人成为集善家园的“领导层”,孟传贵自封“总设计师”,并任命王太然等九人为“常委”,负责集善家园的日常工作。 

  集善家园成立以后,孟传贵、王太然等人便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宣传推广、发展下线的工作。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庆典仪式等形式向群众推广集善家园,并编造虚假的身份自抬身价,如孟传贵自称某退休领导的秘书、王太然自称某开国领袖的警卫员,其他的常委或自封“高干子弟”,或自封“京城高官”,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蒙蔽群众,让群众相信“集善家园”是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互助组织。集善家园短短数月内,仅在徐州一地就发展了近百名会员,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会员两万余名,获利达几千万元。 

   难逃法网 

  经过多地公安机关的紧密配合,徐州警方一举端掉了这个传销组织,并将主要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本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集善家园其他成员均认罪服法,但该组织“创始人”孟传贵、王太然二人拒不认罪,而且态度极其强硬,还以“领导”的口气“教育”办案人员,气焰极其嚣张。公诉人接到案件后,不惧艰难,严格审查了相关证据,理清了传销组织的复杂网络,积极引导侦查机关查证、补证,查清了案件事实,并提前制定相关应对预案后,将本案移送起诉。 

  庭审开始后,公诉人适时对不认罪的二被告人进行法庭教育,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王太然表示认罪,但孟传贵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只是被王太然利用了。鉴于形势的变化,公诉人将重点放在孟传贵身上。 

  针对孟传贵的狡辩,公诉人在法庭上举出了孟传贵对“集善家园”相关事务的批示等证据。相关证据显示,孟传贵不仅了解集善家园的传销模式,更以“领导人”的身份组织传销活动。同时,其他同案被告人也指证孟传贵。公诉人围绕事实和证据一一驳斥了孟传贵的辩护观点。 

  最终,法院依法对孟传贵作出有罪判决。孟传贵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这个披着慈善外衣的传销帝国宣告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