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触网”要迈几道坎?

28.11.2015  23:17
  

  

  

  

  新华报业网讯  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是苏绣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被誉为“中国刺绣之乡”。镇湖2万常住人口中,绣娘有8000多人,还有3000多人从事与刺绣相关的配套服务工作。一根绣花针一年就能绣出10多亿产值,姚建萍等刺绣大师的作品更是屡屡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宾。

  但和所有传统行业一样,刺绣也正遭受着互联网的冲击。11月28日,第八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镇湖开幕,镇湖官方的苏绣电商平台、苏绣版权服务云平台也同时上线,这一古老行业也开始了“触网”之路。

   传统门店式微绣娘纷纷开网店

  11月28日是个天气晴好的周六,但交汇点记者来到镇湖绣品街上发现,400多家绣品店、绣吧、展示馆鳞次栉比,人气旺盛的却不多。云帆刺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晓琳向交汇点记者透露,云帆刺绣商场门店的销售量大幅下滑,部分门店甚至下滑了30%-50%之多。翻阅以往的数据,镇湖刺绣产业的营收已连续多年在13亿上下徘徊。

  “很显然,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甚至制约了刺绣产业发展。”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西部生态城党工委书记宋长宝认为,苏绣也应积极搭乘“互联网+”快车,为营销模式改革寻求突破口。

  开个网店成为不少镇湖绣娘的转型选择。“开是开了,但效果暂时还不尽如人意。”陆晓琳说。11月23日,她接到了云帆刺绣京东旗舰店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订单——一幅2000元的梅花单面绣。在此之前,网店里卖得火的都是些千元以下的中低端商品,颇具人气的DIY绣品最低价格仅38元。

  记者了解到,在实体店里,一幅质量上乘的刺绣作品售价五六万再正常不过。但开张小半年,云帆刺绣京东旗舰店的销售额仅2万多元。“价格高了没市场,凭网上几张图片,有多少人能放心地掏出几万元呢?”陆晓琳感慨。云帆刺绣京东旗舰店还开通了“私人定制”服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过单。在镇湖,像云帆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培养“全能绣娘”是当务之急

  刺绣作品也有版权,看到好图拿来就绣可不行。交汇点记者了解到,2009年,镇湖曾筹建起一个刺绣作品版权许可交易平台,绣娘们可以在该平台查看可用版权,规避侵权风险。这一创举被誉为版权推动艺术创新工作的“苏绣样本”。但这一平台只能查阅,无法交易和互动。28日上线的“苏绣作品版权服务云平台”是原来的升级版,与江苏省版权系统直接联网。解决了版权问题,等于迈过了刺绣“触网”的第一道关卡。

  “不是牡丹就是鸳鸯,不是宫扇就是地屏……”这样的吐槽听过不少。品种雷同、用途单一、创意设计不足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刺绣产业的发展。可要面对网络上越来越趋于年轻、越来越挑剔的客户群体,传统绣品是否还能有足够的竞争力?

  “触网并不能药到病除,要获得市场,最根本的还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行政院长詹国辉认为,大部分绣娘仅精通刺绣技法,不是专业的刺绣设计者,培养出能刺绣、有创意、懂设计、会运营的“全能绣娘”是当务之急。

  在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相比较传统绣品,好看有趣的文创刺绣产品更吸引眼球。融入纳米技术的刺绣产品能防水防尘,不必隔着玻璃欣赏;溶入刺绣废丝的纸浆制成蚕丝宣纸,在上面作画更立体更有层次……记者了解到,一个由镇湖刺绣艺术馆、镇湖刺绣协会与吴门艺苑等多家设计公司合作的创意孵化项目已经酝酿出炉,设计师和青年苏绣人员组成创意团队,专攻苏绣创意设计,并由专业团队推广销售实现成果转化。

   抱团办起电商平台“触网”胜算有几成

  “绣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说小是一个小摆件、小玩意,说大那就是一件工艺品、艺术品。品质不同,价格就不同,一幅绣品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都有可能。”南京艺术学院龚建培教授认为,“难就难在这里,这些特质使得刺绣等传统工艺品的触网之路充满挑战。

  “与其单枪匹马地开网店,不如抱团办一个电商平台吧。”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副会长张伟提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和开发测试,镇湖苏绣电商平台已于28日上线。“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将先由专家鉴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进行鉴定和担保,质量有保证。同时,平台还包括拍卖、分销等9大特色板块,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张伟告诉交汇点记者,他们准备用3年时间完善这一平台,凭可靠、专业取信用户。未来,这一平台还可以逐步放开,不仅局限于苏绣交易和推广,还将尝试对苏作名品和全国其他绣种产品进行营销。

  记者了解到,镇湖苏绣的发展模式从散落在乡间的外发加工,到前店后坊的刺绣工场,到近年来镇湖对外展示刺绣的窗口——“一街(绣品街)、一馆(中国刺绣艺术馆)、一中心(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如今积极“触网”,胜算到底有几成?

  记者发现,多数镇湖绣娘对此持欢迎态度,毕竟,凭借规模庞大的从业队伍和完备的配线、制框、物流产业链,镇湖已聚集起一个刺绣产业集群,有足够实力支撑一个电商平台。但更多人则异常清醒,“在推广前期,宣传作用一定大于实际的销售作用。急不来,不妨先树立一个良好的集体口碑。”一位绣娘如是说。

  记者孟旭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