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措施令多国央行大幅增收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据该报对央行数据的分析,八大发达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向各国政府上缴的收入比金融危机前大幅提高。
数据显示,2015年,八大央行向各国上缴约1490亿美元,比2005年的400亿美元高出逾两倍,这些各国政府巨额收入主要来自于央行的经济刺激政策。
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动用数万亿美元、日元、英镑和欧元的资金购买债券来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通胀和提振经济增长。虽然这些政策措施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差强人意,但结果表明,这些拯救经济的举措给中央银行本身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因为向资金拮据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以及为刺激经济而购买的国债均给央行带来了利息收入。
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5年,美联储共向美国政府上缴约7000亿美元利润,数额超过任何其他央行。其中仅2015年,美联储就向美国政府上缴1172亿美元,金额远高于金融危机爆发三年前、即2005年的215亿美元。
正常情况下,美联储会向商业银行发放短期贷款,从而将利率保持在一个目标水平。美联储也可以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达到同样目的。金融危机显然导致央行们加大了类似操作的规模。许多商业银行不再彼此借款,央行不得不出手提供信贷。此后,各大央行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规模购买债券,试图借此压低长期利率并刺激经济。当央行们通过印钞来购买债券时,债券的本息收入最终都归入央行,这增加了央行们的利润,而这些利润中的大部分最后都上缴国库。
不过,央行们所持有的资产也会出现贬值情况。瑞士央行为了遏制瑞士法郎过快上涨势头的干预措施就使其遭受了史上最严重亏损,其账面亏损额达到230亿瑞郎 (约合230亿美元)。欧洲央行曾在一份报告澄清说,一国央行不一定需要盈利,这不是衡量央行效力的有用指标。报告称,盈利能力可能会影响到一家央行的公信力,但一家央行造成的损失不会导致央行资本重组或者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