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规划 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篇)

27.08.2015  20:21
        动态管理不断深化 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提要:《中国制造2025》不仅简洁、明了、新颖、寓意清晰,还体现特殊性、阶段性、时代性,贯穿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核心任务,一步步实现强国目标。另外,还提出了一个引导市场化研发攻关的技术路线图。
  中国工业报:《中国制造2025》的名称很新颖,作为一个十年规划,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名称?规划有什么创新点?
  苏 波:关于规划的名称确定,确实有不同提议,有的同志建议用《制造业强国发展规划》,规划目标明确,也符合规划常规体例,但更多同志建议用现在的名称,《中国制造2025》不仅简洁、明了、新颖、寓意清晰,还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体现特殊性。本规划不同于每个五年编制的许多常规性发展规划,它不仅承负着未来十年制造业发展的传统性任务,还承负着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重任,是制造业强国建设总体蓝图。与大多数常规性规划不同,应突出本规划的特殊性、重要性。
  二是体现阶段性。本规划要分阶段实施,2025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定名《中国制造2025》体现本规划的实施时段,与下一步的2035、2045形成阶梯式发展,并互相呼应。
  三是体现时代性。德国工业4.0提出新时期工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而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必须有清晰、全面、完整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体现了这一时代性要求。
  《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引起全球关注,其规划内涵的极端重要性是核心,也有其名称新颖、独特、简洁而响亮,体现了与其他规划的不同。《中国制造2025》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品牌,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旗帜。
  《中国制造2025》有不少创新点和亮点,其中比较重要有三条:一是通篇贯穿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思路,不论是发展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路线图,始终体现创新发展、提质增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核心任务,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始终突出重点领域的集中突破,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通过动员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解决发展瓶颈和短板,一步步实现强国目标。
  三是同步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绿皮书,经过100多位院士专家深入研究,对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实现由大变强,高端引领需要在哪些技术、工业、材料、核心元器件等方面实现突破?提出了一个引导市场化研发攻关的技术路线图。
  在今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中国制造2025》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这个路线图表示赞赏,要求工信部动态管理,根据国际制造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两年一修订,不断深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德国工业4.0为产业界意图 《中国制造2025》体现国家战略意图
  提要:《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相同点在于二者均是针对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的发展蓝图,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题,制定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发展阶段、规划内容、规划制定及实施体系的不同。
   中国工业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在内涵上有哪些相同?有什么不同?
  苏 波: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制造2025》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问我《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些国内外专家也关注这个问题。
  如果说相同点,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二者均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是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的发展蓝图。尽管二者内容有所不同,但在战略目标上相同,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二是均是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题,核心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高端引领发展。
  三是二者均制定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以指引科研、生产、使用单位协同创新。
  如果说二者有什么不同,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发展阶段不同。德国是工业强国,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互联网+”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发展阶段推动实施4.0,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实现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
  二是规划内容不同。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中国制造2025》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任务和措施,但它不是一个专门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规划,它还要兼顾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2.0、3.0向4.0迈进,顾及整个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规划。
  三是规划制定及实施体系不同。德国工业4.0主要由相关技术研究机构、战略咨询机构和企业研究人员发起并研究完成,主要体现产业界的意图。《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牵头,会同产业界共同制定的战略规划,体现国家战略意图,规划的实施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作用。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中国制造2025》时,也明确提出“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给予倾斜”。
  《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中德两国政府也加强了推进两个规划实施的合作力度,3月份马凯副总理访德时,中德政府已就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达成了六点共识。
  战略规划布局宏大 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提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规划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建成全球一流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报:《中国制造2025》是十年规划,为什么在目标中要提出第二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的目标?
  苏 波:确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规划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建成全球一流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以制造强国有力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制定规划的最初考虑,也是终极归宿。但是三十年的一个中长期规划实施周期太长,许多目标、任务、措施因时间跨度太大而很难深入具体。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制造强国建设分三步走,梯次推进。
  按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缩小差距,重点突破,进入第二阵营,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巩固地位,提升层次,站在世界制造强国第二阵营前列,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创新引领,实现跨越,制造业强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总体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但如果因为是到2025年的十年规划,就不描述三步走架构和后两个十年的目标,那就看不到编制强国规划的总体设想;看不到这个战略规划的宏大布局和终极目标,《中国制造2025》作为总体规划第一步就缺乏依附的整体,因而就无法呈现强国战略的完整蓝图,进而大大削弱《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影响力和实施效力。
  九项战略任务十个发展重点 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素质
  提要:九大战略任务覆盖了制造业强国建设各个方面,突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来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举措,瞄准强国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
  中国工业报:对于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其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最为业界所关注,《中国制造2025》编制中对此是如何考虑的?
  苏 波:是的,战略任务和发展重点是这本规划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我们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原因的把握是否深刻、到位和科学,也充分体现对解决问题着力点、切入点判断是否准确、明了和科学。同时,也反映我们在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组织动员全社会资源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度的把握是否周全、协调和适度。而提出重点发展领域,更涉及对社会资源投入的引导和与强国目标实现的平衡。
  通过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多次讨论、调整,《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九项战略任务和十个发展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上述九大战略任务覆盖了制造业强国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突出了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来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举措;以强基和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制造业的提质增效;以推进绿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促进产业升级。这些举措,都是有针对性解决我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瞄准强国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
  做大做强中国装备 明确强国建设主战场
  提要: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强大,核心是重大技术装备实力的强大。十大重点领域主要是重大技术装备,这反映重大技术装备在强国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我们强国建设的主战场。
   中国工业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主要是重大技术装备?
  苏 波:《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一个应对新技术革命的规划,它还要以方针、政策、任务、重点等引导量大面广的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并不断实现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制造强国建设又不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必须有重点、有选择、有层次进行集中突破,实现高端引领发展。对轻工、纺织、冶金、石化、建材、医药及普通机械制造等量大面广、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主要靠行业自身去竞争发展。而对一些重要领域,则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发展。
  这十大重点领域确定,是我部结合100多位院士专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技术水平及与国外差距,该产业对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需求重要性紧迫性,其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其技术发展对我国制造技术的引领性等相关因素研究分析、充分听取各行业、企业家意见基础上提出的。同时,也是在深入研究高端产业发展与建设制造强国指标充分衔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比如,尽管我国已在通信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发电和输变电设备等方面具有了较强国际竞争力,但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比,我国综合实力仍然不强,必须继续保持以至扩大优势才能真正确立强国地位。
  航空装备被比作现代工业的“皇冠”,而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难度逼近技术极限:航空发动机工作温度在1700℃以上,大大超过发动机涡轮叶片镍基合金的熔点;压力机压力高达50多个大气压;转子每分钟旋转几万转,叶尖承受的离心力相当于40吨重卡车拉力;体积要小、重量要轻、寿命要长,其制造技术、工艺、材料、装备要求极高,代表现代工业最为先进和尖端水平,也是一国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正在开展高端航空装备的研发和布局,加大力度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装备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作为制造大国促进制造技术和能力高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至于十大重点领域为什么主要是重大技术装备的问题,显而易见,因为重大技术装备是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工作母机的重要领域,也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制造技术、工艺、材料最为复杂、要求最高,最能体现制造技术水平和国家实力的领域。同时,也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大力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领域。
  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强大,核心是重大技术装备实力的强大。马凯副总理在听取我部关于《中国制造2025》汇报时,明确指出:“发展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是重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李克强总理在6月15日视察工信部时讲到:“我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做大做强中国装备,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7月17日在吉林调研时也说:“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因此,十大重点领域主要是重大技术装备,这反映重大技术装备在强国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我们强国建设的主战场。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体现贯彻落实制度优势
  提要:建设制造强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作为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引导的作用,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强国目标实现。
   中国工业报: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重要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在规划制定中对此有些什么考虑?
  苏 波:在《中国制造2025》征求意见中,对“战略支撑与保障”部分怎么把握?确实有一些不同意见。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应该主要由市场自由发展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政府不应过多介入。但大多数同志认为,作为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引导的作用,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强国目标实现。
  为此,规划在“战略支撑和保障”部分制定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明确了23个部门分工和责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规划确定的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已经完成,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任组长,国务院23个部门是小组成员。
  7月2日,马凯副总理已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下一阶段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工信部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规划还明确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战略支撑与保障”部分内容丰富、充实,政策措施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对规划实施会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体现我国政府推动重大战略部署贯彻落实的制度优势。
   中国工业报:落实这个庞大的工程,有一些什么重要抓手?
  苏 波:建设制造强国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目标、任务和重点,提出了保障措施,同时也要求按照“1+X”方式,围绕《中国制造2025》制定若干专项规划或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来具体落实规划任务。比如一个重要抓手就是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目前有的工程已经启动,有的正在制定方案。国家将利用现有工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中央投资渠道和新增专项给予资金支持,也在探索以中央资金与社会资金组建专项基金公司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会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中,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环境也将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