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制秤人何雨明:“公平秤”做了半世纪

06.05.2017  00:05

  

图为何雨明在制秤。张园摄

 

昨天清晨五时许,同康花苑北区,春雨淅淅沥沥,71岁高龄的何雨明比往常早半小时起床。匆匆穿上蓝色工装,老人低着头,一言不发,专注地用铜片包裹秤头。53年岁月打磨的手艺让老人收获了“预订3杆秤”的“大单”,这几天要加紧赶工。

 

三稳”入门训默念53载

 

在何雨明的身后,堆满了各式手工秤。大的,秤杆有近2米长,能称重两三百斤;小的,仅有40公分。

 

老人家,做这样一杆手工秤您要花多长时间?”记者拿起一杆长约1米的秤问道。“这个,大概要一两天吧。”即使有客人上门求购,老人往往也不会轻易停下手里的活计。“想买的自己会问,不想买的问了也没用。”老人做秤奉行“三稳”,即口稳、手稳、身稳。所谓“口稳”就是说话要诚实、要谨慎,切不可到处吹牛皮,夸海口;“手稳”就是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而“身稳”就是一定不要去干违法乱纪的事。53年前,18岁的何雨明坐在小板凳上,一遍遍地重复着师傅教他的入门训,打那天起,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制秤人。

 

做秤是个苦活儿,一杆秤的制作,刨圆、打磨、定位、钻孔、装秤纽、打秤星、上料、校准等需要近20道工序。单是把一根细长铝丝“一插一砍一钉”,刻成秤杆上铝质秤星的手艺,他就足足练了两个月。

 

木杆秤看似结构简单,但由纯手工打造,每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今的何雨明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信,可在多年前,当他终于做成第一把秤,兴高采烈拿到师傅面前“求表扬”时,师傅什么也没说,眯着一只眼盯着秤杆端详半天之后,“”的一声,秤杆在师傅的右腿上应声折断。

 

不直则弃。”何雨明拍了拍身前的工具箱说,“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可能把整杆秤报废掉,多少年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秤杆上有16星,缺一两都不行

 

出师后,何雨明就自立门户挑着担叫卖乡间,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行业内立足。上世纪80年代初,做生意的人渐渐变多,找何雨明做秤的人也越来越多。就在做秤生意慢慢好起来的时候,不少奸商开始琢磨在假秤上做文章,何雨明二话不说,将人“轰走”。

 

何雨明记得,20多年前,手工制成的杆秤卖10~20元钱一把。有一次,竟然有人拿着500元找他帮忙,请他做一杆“缺斤少两”的假秤。何雨明“一下子火到头顶”,对来人一顿臭骂:“我们站要站得堂堂正正,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秤杆上16星,其中有福禄寿3星,缺人一两你少福,缺人二两你无禄,缺人三两你减寿!

 

靠着手艺和诚信,何雨明的木杆秤一直卖得不错。菜市场,遇到有买家质疑分量,相熟的当地摊主会说:“这是何雨明的秤”,对方就不说话了。

 

时光“”走了买秤人

 

年过古稀,何雨明已经很少走街串巷叫卖杆秤了,更多的时候,他喜欢自个儿闷坐在旧板凳上,用绒布仔细地擦拭刚做成的秤,随口哼着《宰相刘罗锅》里那首《清官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杆秤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作杆秤的行业已走向了下坡路。“一把最普通的秤我要做四个多小时,只卖40块钱。”何雨明告诉记者,基本都是老主顾来找他买,一个月最多卖30杆秤左右。不久前,生祠镇庙会时一位居民来找他预订一杆大秤,可以称重100斤。老人本来还感到好奇,原来对方是买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外地的朋友,毕竟现在会做杆秤的手艺人不多了。

 

木杆秤制作多为口口相传,做这行的人本就很少,加上不少制秤人看到行情不好,都转行了,现在靖江做秤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聊起当前的现状,何雨明颇为伤感,“手工制作木杆秤工序多、利润薄,关键是生意越来越差,没钱赚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做这一行,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能传多久是个问题啊!” (全媒体记者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