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责任再压实,“诚信江苏”再提速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城市文明的底蕴和标志。我省探索发挥信用机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注重应用创新、方法优化,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去年,在全国城市信用状况测评中,我省10个设区市进入前50名,苏州市连续多月蝉联全国设区市第一。
今年上半年,我省密集出台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6份文件,推进“诚信江苏”建设再提速。
强本固基,着力机制构建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信用大厦拔地而起,首先要打好“地基”。
我省2013年在国内率先出台《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明确将严重失信行为者列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开启“诚信江苏”加速建设之路。目前,我省已初步建立起从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发布、应用、修复以及信用惩戒的“一条龙、闭环式”信用管理制度构架。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加大联合奖惩力度,成为制度建设“突破口”。省信用办负责人表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不仅成为“共识”,还要成为“共举”,形成联合奖惩大格局。
作为张家港市AA类企业,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在海关诚信企业征税改革中“名利双收”。通过“担保验收”业务,从申报到放行仅需5分钟,放行后10天内交单、15天内缴税,相当于获得25天关税延缓缴纳期,单笔报关单可节省资金4万多元。南京实施积分落户政策,明确对申请人相关良好信用记录予以加分,失信行为进行相应扣分,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相关申请人“一票否决”……对标分类监管和联合奖惩要求,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奖惩办法,力争“惩而有戒、奖而有效”。
加强奖惩量化,“红黑”两张榜单呼之欲出——南京市发布共享单车“黑名单”、扬尘企业“红黑榜”、物业公司“黑榜”等榜单,为推进打造“无欠薪城市”,已公开8起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例;去年,苏州通过“信用苏州”网站发布红名单862个、黑名单583个……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均出台“红黑榜”发布制度,信用红黑榜,出现在地铁上、市场广场上、政务服务大厅显示屏上,乃至乡镇公示栏上。
去年,江苏在信用信息“双公示”第三方评估中获得98.5高分,南京、苏州和宿迁被国家认定为第一批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江苏上榜城市数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孤岛”
如今,一条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结果等环保信用信息,工商与市场监督部门可随时查询;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娱乐场所经营的企业登记信息,则可通过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向同级环保部门精准推送。
去年底,省环保厅联合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环保监管领域涉企信息互动共享。不同部门联手,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的场景在江苏已屡见不鲜。
“过去,信用信息资源分散在不同单位和部门,加之各部门之间未能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苏州市经信委主任周伟介绍,针对信用数据整合难点,2014年6月,苏州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大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实现市、区两级平台无缝对接。苏州信用办通过电子政务网,与工商、国地税、质监、法院等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具备及时长效更新机制的法人信用库,打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
历经10年建设,一个由“信用江苏”网站、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省市两级“一网三库一平台”构成的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成为“上联国家、横通部门、下接地市”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枢纽”。省级平台已归集59家省级部门、13个设区市的约30亿条信息,覆盖全省259万户在业企业、540万个体工商户、7.1万个民非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信用主体,为开展信息应用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门户网站建设观摩评比中,我省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被授予“国家示范性平台网站”。
通过推进信息共享,我省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惩戒取得初步成效。去年,督促15家失信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涉及金额超1.3亿元;近百家企业在相关领域内被予以信用降级;多家企业在金融领域被限制授信融资、市场准入和行政许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显现。
多措并举,创新信用管理
越是深化改革,越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越是简政放权,越要加强信用建设。作为改革前沿地区,全省各地多措并举,创新信用管理,以信用管理助推“放管服”改革。
创新“信用承诺”,一举实现简化审批。今年初,宿迁印发《信用承诺简化审批试点实施方案》,并先后公布33项适用“信用承诺简化审批”的审批服务事项——在市场准入领域推行“信用承诺”,精简工商登记后置审批;在生产许可领域实行“先证后核”,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通过信用承诺简化审批凸显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宿迁市审改办主任程訚捷说。
为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流程,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不再审批严格监管试点的意见》,推动建立“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变部门审批把关为企业信用约束,打造诚信守法的营商环境。
推进“分类监管”成为落实“强监管”的有效举措——省地税局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国地税联合评定机制,将企业纳税信用级别分为A、B、C、D四个等级;省质监局建立守信和失信行为清单,对质量信用AA级及以上企业在公共服务、社会宣传、政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对B级以下企业增加监督抽查和日常巡查频次……
信用既是经济发展的“无价之宝”,也是市场监管“有效工具”。省信用办相关人士介绍说,为充分彰显“信用价值”,我省通过经营异常名录、税收联合奖惩、财政资金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等手段,在环境保护、金融税务、安全监管、劳动用工等重点领域,实现信用监管“全面出击”。
在个人信用领域,苏州携手蚂蚁金服创新推出“桂花分”,推动市民信用应用;宿迁发布个人信用积分“西楚分”,采用指标加减法和直接降级法……全省各地运用个人信用积分,让诚信守法的市民享受优惠和便利,形成诚信价值导向和示范引领效应。
面向政府、个人、企业和社会,探索建设广覆盖、全流程的信用体系,我省努力走出信用建设的“江苏之路”。
本报记者杭春燕付奇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