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名单"到"普惠制" 南京市民卡渐成"诚信身份证"
中新社南京7月13日电 (杨颜慈)一大清早,在南京市市民卡有限公司的熙南里营业厅里,前来“升级”卡片的市民往来不绝。短短几分钟的核实操作,“献血达人”黄智坚的市民卡成功开启“隐藏功能”,变身“诚信身份证”。
半价乘坐公交地铁、金融贷款绿色通道、图书借阅免押金……办理完成后,黄智坚期待着“新身份”带来的便捷生活。
在市民卡中“加载”信用状况,是南京诚信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在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何军看来,市民卡是政府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想让诚信工作充分走入市民生活,将信用管理“嫁接”市民卡成为不二之选。
2016年底,南京正式上线“市民诚信卡”。各级劳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献血4000毫升以上的志愿者、慈善捐赠人士等近1.4万人被列入首批“红名单”。通过“特殊标签”,名单中的人群可在公共服务中享有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上线以后,“市民诚信卡”逐渐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推动了市民关注、爱护自身信用,助推形成弘扬善行义举的社会氛围。在这份“红名单”中,“献血达人”不断壮大,成为主力军。
“以往每到过年,南京常会出现‘血荒’。有趣的是,自从‘诚信市民卡’上线以来,市民献血热情高涨,义务献血者和献血量迅速增加,一反过去‘春节血荒’的现象,血液供给保障水平创下了新高。”南京市信用办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年多以来,从政府率先释放公共资源,给予乘坐公交、地铁价格优惠,延伸到引入社会共建模式,金融服务等内容不断纳入“市民诚信卡”的应用场景。
首批办理南京“市民诚信卡”的爱心人士周翊辉表示,短短一年多时间,“市民诚信卡”的“褒奖”范畴不断拓大。“在公交上,刷卡会发出‘诚信卡’的提示音,与普通卡‘滴’的一声有明显区别,这让我们从细节感到诚实守信的自豪与光荣。此外,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在越来越多的场所,只要出示卡片,都能享受到更便利的服务。”
在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之际,南京诚信市民卡的覆盖人群也从“红名单”逐渐扩展至“诚信的大多数”。
何军认为,“市民诚信卡”启用以来,示范效应已然形成,政府正从激励少数典型逐步扩大到对全体无失信记录市民。通过少数人试点,最终目的还是普惠性的制度设计,让便民服务惠及诚实守信的大多数人。
如今,点开“我的南京APP”,在“个人信用”中除了基本的身份、纳税等信息外,“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两栏中醒目加载着市民的献血信息、见义勇为等“加分”行为,以及个人处罚,运营商欠费和交通违章等“减分”信息。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信息,最终都会归集到市民信用贷款的额度。何军告诉记者,绝大部分没有失信记录的市民,都可以在该平台申请信用贷款。通过人脸识别、在线审核,网银放款,“南京e贷”已在线上累计向诚信好市民贷出60亿元人民币。
通过一系列探索尝试,市民卡渐渐成为标识信用状况的“身份证”、便民利民的“通行证”。主动守信,营造社会诚信氛围正在形成。
何军认为,诚信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民诚信卡’打开了让诚信走入市民日常生活的第一步,怎样从少数走向全体,建立个人到企业再到全社会的‘赏罚分明’体系,未来的诚信运用场景还有更多‘想象空间’。”(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