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千村一面”伤了“乡村游”
马头墙一样白 水泥路一色灰
新华报业网讯 “又是马头墙”—— 8月21日,南京媒体采访团来到溧水区洪蓝镇山凹村采风,不禁莞尔失笑: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马头墙衬着山水的背景,和几天前去过的栖霞区西岗街道桦墅村并无二致。平心而论,这两个“美丽乡村”整治是花了气力的,周围风景也不错,但似曾相识的景致,让人审美疲劳,新鲜感顿失。不只山凹、桦墅两村,南京、苏南,乃至苏北,“马头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越来越多地被复制。“我们很担心,城市因为大拆大建、高楼林立呈现‘千城一面’,乡村建设也会由于欠缺特色、抄袭成风,再次出现‘千村一面’。”东南大学建设学院副院长段进说。
段进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马头墙成风,根子在于对传统民居、乡村文化研究不够。“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风格,我省苏皖交界地带民居采用很多,原先的功能是防火之用,担心一家失火殃及邻居,并非民居标准配置”。因此马头墙“东移”苏南后,不像徽派建筑那样“张牙舞爪”,而是逐渐演变成了“封火墙”,有圆形的、半弧形的,内敛、简朴得多,直至为苏派建筑替代。而到了苏中、苏北,民居又不同于苏南,苏北民居多为出檐小、色彩深“两坡顶”,稳重厚实,苏中的扬州民居融合了苏南纤巧和北方浑厚的风格。“北方南方不一样,苏南苏北不一样,如果到处是马头墙,不只闹了笑话,也让人倒了胃口。”
马头墙一样白,水泥路一色灰,河流一溜光——资源同质化,建设标准化,让美丽乡村个性越来越模糊。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梅跃林介绍,由于建设差异、区位优劣,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分化明显,江宁、高淳、溧阳、宜兴的农家乐发展较好,其中江宁由于靠近南京,“五朵金花”一村一品、一村一境、串点成线,每逢节假日游客爆满、一房难求,农家乐经营户户均年收入三四十万元。反观其他许多地区,由于区位不佳、特色不明显,乡村游尚难成气候。记者在山凹村看到,虽是周末午饭时分,村里游人稀少,二十多家农家乐经营户大多冷锅冷灶。桦墅村支书蔡云则感叹,现在农家乐太多了,火起来太难了。
“乡村游市场其实很大,一些地方出现困境,是因为建设陷入误区,产品不吸引人。”梅跃林认为,眼下乡村建设中城里的东西太多了,水泥路建得很宽,草坪灌木面积很大,有的村甚至建起了广场,是规划师坐在城里想出来的,“强加”到乡村来是南橘北枳。我省正委托东南大学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指引》,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注重乡土特色、乡村风情、个性发展。比如房屋出新,不一定刷得惨白,木石泥灰、材质各异。村路尽量不用沥青路,青石板、弹石路更有味道。绿化也不要净是花花草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城里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乡土树草如杨树、芦苇甚至狗尾巴草,都可以自然成景,豆角、丝瓜、青菜都是农家趣味,关键看你怎么设计、怎么组合、怎么出彩。
江宁旅游局原局长王诚认为,乡村游其实是一个圆梦之旅,圆城里人心中的田园梦:儿时的记忆,清新的空气,晴朗的乡村,田间的乐趣……“每个都市人都是陶渊明,在城里呆久了,心里有个归园田梦,乡村游能不能火起来,就看你能不能触动他们心里的柔软处。”他坦言,我省乡村游文化挖掘、自然造景的东西少了,人工斧凿、建设添加的东西多了,像四川成都的农家乐,很多利用农家菜地、田间作物作为“乡村布景”,浙江的“乡村故事”则讲得很好。桐庐江南镇狄蒲村多数民房没有出新,却通过河道、村路整治、庭院绿化,串联起老树、老井、古戏台、古祠堂,形成连续开放的参观线路,把乡村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记者了解到,“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少则数千万元,多的过亿。如果游客不领情,这笔投入就收不回来。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来说,配套基础设施、改善村庄环境即可,无需如此“穿靴戴帽”、“大动干戈”。梅跃林认为,“美丽乡村属于‘内发型’经济,有其自身规律,既要借题发挥,也要量体裁衣,既需政府引导,又要借力市场。如果不顾区位、资源条件下指标、压任务,像不少街镇财力不足,把农口上资金归集到一个村子,结果‘点了一盏灯,黑了一大片’,拖累了其他各村的乡村整治,就得不偿失了”。
本报记者顾巍钟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