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巷见证历史!大陆首座慰安妇主题纪念馆南京开馆

01.12.2015  11:15

  新华报业网讯 12月1日,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并试运行。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这里是中国大陆首座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中宣部以及省市领导,各界群众等300多人出席开馆仪式。

  早上不到9点,利济巷已经围满了周边的群众。他们说能看到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放,感到特别激动,所以一定要早起过来看一看。

  88岁高龄的李邦华老人今天带着一家人来到现场,他家住在富贵里,也是慰安所的遗址所在地,他家也捐献了很多与慰安所有关的文物。陈列馆今天开馆,特意过来看看。老人看着墙上的慰安妇照片表示,利济巷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就像这些照片墙上可怜的人们一样,向世人诉说着这段历史。

  老人身边的女儿李萍说,他的父亲和叔叔当年就见证了这段历史,他们虽然这么大年纪了,但都坚持要来,今天陈列馆开馆,都很激动。他们家捐献了这么多文物,觉得这些物件到了该保存的地方,感到非常高兴。

  来到陈列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震撼人心的“慰安妇”主题雕塑。雕塑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以二战时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照片为创作原型。雕塑由三位“慰安妇”组成,其中身怀六甲的“慰安妇”为主要人物,她身形虚弱,一手护住腹中胎儿,一手搭在另一妇女背上,显得无力、无助与无望,整组雕塑体现了罪恶的“慰安妇”制度给无辜妇女们带来的灾难性悲惨生活,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肆意践踏和给妇女带来的苦难与伤痛。在陈列馆的外墙上,挂着十几颗由铂晶制成的巨大“泪滴”,寓意着“泪流一面墙”,当年“慰安妇”们悲伤的眼泪,不经意间挥洒在慰安所内每个角落。斑驳陈旧的墙面上,仿佛可见硕大的泪滴,折射出她们的无助与绝望。

  陈列馆共展出了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其中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显得尤为珍贵。一件是已故“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这些大型颗粒的高锰酸钾是南京汤山原日军高台坡慰安所发给“慰安妇”用作卫生措施的,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另一件为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此外,还有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突击一番”安全套和星秘膏。安全套上不仪印有日军的标志,还有4个汉字:突击一番,意为“进攻最厉害”,星秘膏则是让日军和安全套配套使用的。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由八幢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其中六幢为展陈馆,两幢为办公接。记者在现场留意到一个细节:B栋旧址阵列馆的外墙裸露着约一平方米的墙体,由内向外展示了对旧址墙体的保护。“最内侧为旧址原有青砖墙体,采用石灰砂浆砌筑,在原有的青砖墙体外侧,分别是钢丝网片加固层和钢板带加固层。”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外饰面层按照传统工艺、材料和做法,恢复了原先的淡黄色小拉毛粉饰面层。“我们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工作。

  据了解,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当年被拘禁的地方。2003年11月21日,她曾经来现场进行指认。利济巷成为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2014年11月,市政府启动对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修缮保护、陈列布展工作,2015年12月正式建成。

  “中国是二战中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20万以上的中国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惨遭日军的蹂躏与摧残,这一历史事实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残忍和暴虐,是世界妇女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中国“慰安妇”的血泪记忆不容忘却,任何想掩盖和推翻历史真相的图谋都是不能得逞的。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开创和平未来。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拓 于英杰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