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子民俗画村 72岁老太坚持独画“判官”
吴翠华老人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
老人几笔就将钟馗的神韵勾画了出来
中国江苏网2月7日讯 (记者 徐其崇)说起钟馗画,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民间用于驱邪祈福的民俗画,人们视其为降魔消灾之符图。画上主人公钟馗被尊为“判官”、“灵叛”。曾有人说,钟馗画是中国民间美术殿堂里的艺术瑰宝。宿城区埠子镇古庄村曾是钟馗画专业村,在“大集体”年代,全村至少有八成村民靠画钟馗画为生。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村民陆续丢弃了画笔,目前全村只有一位72岁老太太还在坚持画钟馗像。
白发老人细说钟馗画起源
今年70岁的臧家年现任古庄村古北组村民小组长。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说,年轻时,他本人也曾是一名画工,用对开的白纸画钟馗,一天至少能画200张。“有素描画,有水彩画。在当时,村里随便拉出一个人来,都能画出栩栩如生的钟馗。”臧家年说。
据臧家年介绍,钟馗被老百姓称为“判官”。有关钟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664年灵应观的《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写道:唐明皇李隆基患了恶性疟疾,巫师、御医治了月余均不见效。一天夜里,唐明皇梦见两个小鬼绕殿奔跑捉弄自己。正惊恐之时,来了一个大鬼,身材魁梧,头顶破帽,衣着蓝袍,腰束玉带,双足穿靴,裸露一臂,勇猛异常,自称钟馗。他捉到小鬼便吃了下去。唐明皇醒后,病除。于是,他召见宫廷画师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情景,让他画钟馗像。吴道子奉旨,立刻泼墨挥毫,一气呵成,钟馗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钟馗画。后来,钟馗画广为民间祛灾祈福之用。
“人们把钟馗称之为‘判官’,把钟馗画买回家贴在墙上,意在驱邪魔、祈福得福、盼子得子、求财得财。传说中的钟馗就相当于古代民间诸神中的‘超级明星’,所以在每年端午节、春节、正月十五期间,钟馗画特别好卖。”臧家年说。
画钟馗曾是全村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古庄村有着画钟馗画的悠久历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无人能说清。”臧家年对记者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大人的影响下学会了画民俗画。由于那时候钟馗画的销路特别好,全村老少很多人以画民俗画为生。“古庄村的古南、古北两个村民小组,当时有60多户人家,无一例外都在画钟馗画,其他几个村民小组画画的虽然少一点,但是他们都会到这两个村民小组批发钟馗画到外地销售,可以说当时全村靠钟馗画养家糊口的占绝大多数。”臧家年说。
“在传说中,小孩夜里嚎哭,在床里边贴上一张钟馗画就可以让孩子睡好觉。逢年过节,买一张钟馗画贴在家里,可以驱邪避鬼,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虽具有迷信色彩,这也是一种民俗。”臧家年说,明清以后,钟馗画祈求赐福成分增加,钟馗挥舞宝剑做出种种威武姿态,活泼中带有吉祥寓意,也是典型的“武判”样式。
在臧家年的记忆里,过去,除了农业生产,画钟馗画成了全村人的主业,大到九旬老翁,小到七八岁孩童,人人都会画钟馗,古庄村也因此有了名气。“那时候为了多出画,男人先在纸上画出轮廓,女人就拿笔上色,家家户户的钟馗画都摞得很高。”臧家年介绍,当时画出来的钟馗画,大都销往安徽、山东等地。几分钱一张的白纸,分为对开、三开、四开这3种规格来画,市场销路很好,它曾是古庄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妻画夫卖传承老手艺
72岁的吴翠华住在古庄村官东组,目前,她是古庄村唯一坚持画钟馗的民俗艺人。据吴翠华老人介绍,她嫁到古庄村以后,开始和老伴并不会画画。为了生计,比她大7岁的丈夫黄秀申做起了批发,然后步行到外地零售,收入很可观。“过去大家都很尊崇钟馗,家家户户都会买一张钟馗画像贴在家里,有的贴在床里边,有的挂在屋顶上。”吴翠华说。
“我老伴常年出去卖画,3个儿子后来也都自己学画了。其实我学画钟馗时间很晚,大概在50岁左右才自己画,画多少老伴能卖出去多少。”吴翠华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过年时购买钟馗画回家张贴祈福的人逐渐变少了,她3个儿子也不再画了。因为自己年龄大了,尽管销路变窄了,但是还有市场。过去一张钟馗画能换到三四斤粮食,现在也能卖到三四元钱,本小利大,越想越舍不得丢弃这个手艺。
在吴翠华的家,记者看到她刚刚画好的几张钟馗画。吴翠华说,近来她老伴身体不好,担心春节前无法出去销售,所以她画得不多。她希望在元宵节期间,自己画的钟馗画能在周边农村市场上销售出去一批。
记者看到,吴翠华创作的钟馗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据她介绍,画上除了画钟馗斩杀小鬼,还要画上五毒,即:蝎子、蝙蝠、蛇、蜈蚣和蟾蜍。除此之外,还要印上“老虎印”、“灵璧官印”以及“八卦图”。她说,村里的人早就不再创作民俗画了,作为古老年画一种的钟馗画,是古庄村人难以割舍的民间文化情节。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