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可以注册公司了!”简政放权步步加码,清障减负招招碰硬,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我们迎来“创时代”。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草根创业,“生下来”易,“活下来”难,融资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
最近一年多来,我国经济运行平稳,但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钱紧”“钱贵”问题凸显。
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中央高度重视,从深化改革到货币调控,硬招实招频出: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8次提到“融资难”“融资贵”;半年内央行三度降息、两度降准……
如今,中小微企业借一块钱到底有多难?资金饥渴,是缺水还是缺渠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梗阻”在哪、如何疏通?
今年开始,天津筹集60亿元财政资金,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激活“制度资本”助小微融资逆势飞扬,引人瞩目。记者走进天津,循着资金流追本溯源……
是“雪中送炭”, 还是“雪上加霜”
逆势之变:“以前贷不到的款现在贷到了”
“虚惊一场!”500万元的贷款到手后,孙彦长舒了口气。
孙彦是天津中能特种电线电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电缆产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丈夫前几年去世后,年过花甲、身患疾病的孙彦,一度心灰意冷,“可念着不能让陪了几十年的老伙计们丢了饭碗,再难也得苦撑着。”
因是有口碑的老牌子,孙彦不愁产品销路,最愁资金周转不开,有单不敢接。公司主要原材料是铜线,购买需要全额付款;而销售电缆产品,行业惯例是首付30%,70%的尾款常被一拖再拖,本不宽裕的公司现金流常绷得紧之又紧。
虽然经营慎之又慎,两年前资金链还是差点因银行抽贷而断裂。“当时一笔200万元的贷款到期后,银行不给续贷了,公司恰好接到一笔大单子,快把我给急死了。情急之中,我和几位职工把家里的房子加上企业设备豁出去抵押了,换了家银行贷了700万元才渡过难关。”孙彦至今后怕不已。
今年一开局,孙彦又成惊弓之鸟:全国7%的经济季度增速,创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的最低值;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比例“双升”……本以为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习性会复发,被惜贷抽贷殃及“在劫难逃”,孰料经政府牵线搭桥,春节后天津滨海农商银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不期而至……
过去从未获得银行贷款的王继和,也享受了“幸福来敲门”的惊喜。
王继和是天津冠龙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受房地产业不太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今年“压力山大”:一季度运输量同比减少了2/3。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车队油料合同要签了,资金却没下落。
也曾想过去银行借贷,但王继和“不战而降”:“像我们这种小企业,银行都不乐意贷;手续也繁琐,耽误时间。”
王继和想到了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利息高,但至少手续简便,速度快。”
但出乎王继和意料的是,政府帮企业找资金,农行天津市北辰支行的副行长亲自带队跑过来对接服务。房屋抵押手续特别顺,原以为得半年才能办完的500万元贷款,1个月就下来了;一年之后到期还账,还可以再借。首笔贷款就这样降临了。
高大上的银行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雪中送炭”多了,“雪上加霜”少了,“以前贷不到的款现在贷到了!”——连呼惊喜的,是像孙彦、王继和一样的小微们。
数据显示,3月末,天津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1万亿元,比年初新增54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9.8亿元,同比增长30.3%,分别高于全国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天津市全口径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盼来了金融“及时雨”,会不会又被“雨贵如油”的高息放贷浇个透心凉?
“年息6.6%多一点,算比较低的了。相比赊账买油料一年下来节省15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王继和打心眼儿里高兴。
今年,天津不少银行都下调了贷款利率,例如,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基准上浮10%以内,且按监管要求不收取其他费用;西青国开村镇银行对享受贷款风险补偿的企业实行贷款基准利率。
实际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穷人吃贵米”,一直是小微们的心头之痛。
“我们企业平均利润也就10%左右,而银行贷款综合成本约12%,真快成给银行打工了。”孙彦坦言,夹缝中求生存,能贷到款就千恩万谢了。
令天津创世生态景观建设公司财务总监刘士吉感到欣慰的是,如今银行收费更规范了,“过去利率普遍上浮三到五成,从担保费、咨询费到固定存款、理财、办理信用卡、工资开户,‘雁过拔毛’现象普遍,融资综合成本远超合同上的名义贷款利率。”
是“打左灯向右转”, 还是“沉下去接地气”
经营之变:“照看孩子一样对待小微企业”
只因“多看了一眼”,看似不起眼的“破滚子”,打动了天津银行中小企业业务部总经理潘智博,一笔500万元的贷款正在办理。
“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资料,这个毛织品企业是很难进入银行‘法眼’的。”潘智博至今还记得天津某织物技术有限公司给自己的第一感觉:资产1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也就2000多万元,拳头产品只是刷涂料滚子上裹的那个毛织材料,“乍一听,难招银行待见”。但到企业现场一看,生产设备、原料竟全是进口,小滚子市场大,该企业一年能卖几万米产品,“成长性、经营管理都让人刮目相看!”
“不但投入资金,更是倾注真情实感。”潘智博说,如今天津银行举全行之力“深耕细作”小微融资更加坚定自觉——
按照区县提供的企业名单,逐一实行“名单制”营销,从总行到各分支机构负责人,都分别带队走访企业,主动送金融服务上门。
截至3月31日,全行天津地区中小微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9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而去年一年全行新增中小微贷款才138亿元”。
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银行常被诟病为“打左灯向右转”——喊得多、落实少。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风险容易“水落而石出”,银行是挺企业“加杠杆”,还是防风险“去杠杆”?就在不少地方的银行还在为收与放的“两难”纠结时,天津的各家银行不是“坐在金融街押宝”,而是眼睛向下、机构向下、业务向下,沉下去接地气,比快比新,发力“突围”。
最让小微们头痛的“抵押至上”,决口已被冲开。目前天津有30余家银行在信用贷款方面有所创新。如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创新研发了“大数据产品”,推出信用贷、税易贷等一批纯信用产品,无须担保抵押,以客户的信用和交易记录作为放款的依据,甚至都无须提供财务报表。一季度,全市各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累计投放信用贷款超过3400笔,金额合计达430多亿元。
对贷款的“繁文缛节”,删繁就简蔚成风气。审批权掀起下放潮,农行天津市分行将单笔3000万元以下授信审批权限直接下放到一级支行。审批流程流行“竞短”,目前天津银行等20余家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由申请到获批的平均时间在10天以内。最快一笔贷款从上报、审批到出账,仅用一天时间。
不再只盯大企业大项目,战略纠偏静水流深。今年,天津滨海农商银行贷款计划新增8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计划新增40亿元。天津银行一季度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已超出今年央行核定该行的合意贷款规模。为此,他们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卖掉部分存量资产,腾出资源满足符合条件的企业投放。截至目前,全市银行金融机构成立专营中小微金融服务事业部77个,特色支行385个。
问题导向,突围突破突变,风生水起——
农行天津市分行在农行系统首创电子商务在线融资业务,系统自动对接,银行自动审批,颠覆传统风险防控模式,过去忽略的小商户成为新蓝海;
剑指小微企业“还旧贷新”转贷既难且贵,华夏银行天津分行推出“年审制”贷款产品,通过年审的企业无须归还原贷款,无须签订新的借款合同,即可延长贷款期限。
“要像照看孩子一样对待小微企业,从幼儿园就带,一直带成大学生、研究生,他成长,我发展,彼此成为命运共同体。”“孩子论”正悄然成为天津各金融机构的新共识。
是束之高阁, 还是落地生根
作风之变:“不见效果绝不撒手”
一招棋胜满盘活,天津小微融资棋形舒展,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是关键一招。
2015年1月1日起,天津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如果发生“不良”,给予50%的本金损失补偿。财政资金分担信贷风险,让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解除小微融资“燃眉急”、清除创业创新“拦路虎”。
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并非天津首创,很多地方都在推,天津改革何以能独树一帜?
“实打实、硬碰硬地解决问题,不见效果绝不撒手!”天津2015年第一个全市性大会,部署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是重要内容,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强调最多的,就是狠抓落实。
“实打实、硬碰硬”,第一个“拦路虎”,是钱从哪里来?
“风险补偿金首期规模为60亿元,目前是全国最大。”天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60亿元由市、区县、滨海新区财政筹集,市政府拿出的20亿元中,动用财政结余资金10亿元,集中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委专项资金10亿元。
“钱还是财政账上那些钱,但分配方式不再是广撒胡椒面,直接补贴企业,而是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碎片,汇聚为撬动银行融资的杠杆,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孔德昌说,改革并非动辄增人增钱增编制,盘活存量也能殊途同归,关键是要从改革大局出发处理好利益关系调整。
接踵而至的是,好钢如何用在刀刃上?
“天津对风险补偿制度的适用范围、贷款用途、风险防范等进行了精心的机制设计。”孔德昌条分缕析——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是主线,也是底线:贷款必须用于生产经营和技术改造,不能拿来炒股票;
政策覆盖面最大化:覆盖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9.2%,但对房地产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决不“网开一面”;
补偿重点用心良苦:优先补偿对中小微企业的首笔贷款和无抵押、无质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不同的声音也有:“公共财政资金投在地铁等公共产品上,能有‘听个响儿’的获得感;为坏账损失埋单,如何避免‘打了水漂还不冒泡’的挫折感?”
“要算大账。”孔德昌说,解决好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既是解决发展问题,也是解决民生问题,“去年天津新增了5.5万家民营企业,假设一个企业6个人,就能帮助30多万人就业……”
资金到位了,机制到位了,“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地方政府如何指挥动银行?
天津的办法并不玄奥: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将“享受补偿政策”与“作出贷款承诺”直接挂钩,56家合作金融机构与天津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承诺2015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3455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贷款增量约1100亿元。
“每月的金融机构‘进度’排名,给人前所未有的压力!”建设银行天津市分行小企业部总经理李宛林说,该分行签的贷款协议金额最大,需调动全行资源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营销工作。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拉网式贷款需求调研、保姆式银企对接服务、一览式贷款月度排名,一些区县的工作人员“吐槽”:“快被逼疯了!”
窥一斑可见全豹。东丽区每个街道成立一个工作组,对全区1.5万多户法人单位摸底调查,看电表水表、查订单,“力度不比经济普查小”。摸清了3000多家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归拢起350亿元的融资需求总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人数、主营业务收入在内的数据库供银行参考。
“银行看财务报表是专家,其他的软信息比如诚信状况、法人代表情况、实际经营状况等,未必有当地政府了解。这样全面获取信息,有利于银行缩短决策链条,放贷心中也有底了。”潘智博说。
东丽区发改委主任邱守江表示,不仅小微贷款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改变,是政银、政企、银企之间的制度化良性互动态势,是基层干部观念转变,不再一提融资就觉得是银行的事,不再觉得“有劲使不上”。
数据无声胜有声。一季度,天津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2.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3个百分点。
是干预市场, 还是倒逼改革
理念之变:“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办不成的事”
银行大门敞开了,但要迈过道道门槛还是不容易。
“受体制影响,现有金融机构贷款一看有无抵押物,二看报表,主要是历史数据和当前经营情况,对未来有无爆发式增长的可能则不太在意。”天津芯硕精密机械公司总经理刘涛的观点,引发不少共鸣。
归国博士须颖创办的天津三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很“牛”,目前的典型产品“X射线三维显微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世界上只有德国、美国两家公司能成为竞争对手。但在银行眼里,初创的三英精密基本属于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的“三无企业”。直到东丽区政府特别批准由一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三英精密才从银行获得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
企业有痛感,银行也有委屈。
农行天津市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孔祥明认为,中小微企业客户非常重要,但其天然的高风险属性让银行不得不谨慎,政府虽然出台了风险补偿机制,但毕竟只有50%的补偿。
“一旦不良多了,别说我一个小支行行长,弄大了就连分行行长也得下课,而且终身失去高管任职资格。”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行行长坦言,“现在对不良贷款是终身追责。”
许多受访者表示,风险补偿政策要发挥作用,既需要可操作,还需要可持续。
呼吁最多的,是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推动“尽职免责”政策细化落地。一位银行中层管理人士说:“干了20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出了不良贷款不追究的,‘尽职免责’政策早就有了,但基本没有落过地。”
天津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监管要求,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以内的,该项指标不作为当年监管评级的扣分因素。同时,要求各银行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实行单独考核,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的,不作为具体业务部门的评价扣分因素。针对尽职免责,明确要求各天津分行在总行尽职免责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天津与分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于今年7月前报备。“我局将持续跟踪并督导银行将此项要求落到实处。”
也有受访者表示,当前政府从上到下对落实风险补偿机制都很重视,但需引起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项连贯的政策,应以此为契机倒逼改革,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安排。
“政策出台后有些企业根本不知要干什么,也来申请贷款,居然问要不要还。”南开区金融办副主任张新对此哭笑不得。他说,如果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政府就一味做担保、一味地给企业贴息,银行和企业都高兴了,但政府最后肯定吃不消,“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办不成的事”。
受访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在不直接干预银行放贷的原则下,提供信息、风险补偿、担保增信等措施,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应是政府“有形之手”长袖善舞之处。
广义货币总量超过120万亿元,我们却难分一杯羹!”
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小微企业喊了很多年。最近一年多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银行惜贷现象抬头,“小微”们呼声尤其高。
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的今天,一块钱都可办公司,“借一块钱咋这么难”的叹息,为什么还在刷爆小微们的朋友圈?
“上面制定的‘解渴’好政策,不少还‘堵在路上’,焦渴的小微们只能‘望梅止渴’。”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分析一针见血。
例如,去年11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改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防止信贷投放“喜大厌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费用。时至今日,不少银行的小微贷款从业人员说,切实可行的“尽职免责”实施细则,还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又如,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加强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是破解之招。但在不少地方,工商、税务、质监、公安、房产等企业信息,跨越部门壁垒的互联互通还“在路上”。
如何突破“中梗阻”,打通小微融资困局的任督二脉?
今年开始,天津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营造金融“小气候”,前3个月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量比去年同期成倍增长,“以前贷不到款的,现在贷到了!”小微融资的天津试验,发人深思。
风险补偿,天津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称得上是“蛮拼的”。这不仅因为筹集的60亿元资金规模全国罕见,更在于“不见效果不撒手”的组织落实力度罕见:天天有人去想、去盯、去落实,对工作进度每月都通报排名……压力之下,有人感叹:“快被逼疯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没有抓铁有痕,再多真金白银的政策,也是“玻璃柜里的蛋糕”,看得见吃不到。面对经济新常态,百舸争流的新的进发中,也不乏隐忧:“曾经在以往高速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不知所措甚至懈怠的状态。”这当引起注意。
简政放权,简出效率,放出活力。大道至简,深入人心,但误读也有:一放了之,为官不为。殊不知,“简”是“居敬行简”,而非“居简行简”,对“为”的要求不降反升。
例如,扶持中小微企业,是各国惯例。面对商事登记便利化改革中呱呱坠地的小微“婴儿潮”,营造阳光雨露充分的生长环境,已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但助小微,并非“小儿科”,习惯“分钱分物”“扶大扶强”的地方部分职能部门管理者,面临转型之惑。
拿融资支持来说吧。政府直接插手银行放贷、拉郎配的老办法,最简单,但不能用也不太管用。天津首期归集的风险补偿金中,10亿元来自市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如果仍像过去直接补贴给企业,面对几十万嗷嗷待哺的小微们,应是杯水车薪。
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市场办不成的事,说起来也不复杂,比如将扶持资金“拨改贷”,转作风险补偿基金,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数倍的银行贷款。但做起来不简单,颠覆的是以审批制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意味着“管钱管事”的管理者,少一些坐等上门、“说一不二”的权力任性,多一些走门串户、“七上八下”的服务意识,让银企双方自觉随“有形之手”起舞。
细细想来,小微融资,最缺的,有时候,不是钱,也不是制度,而是如何放下“放不下的‘官念’”。其他“中梗阻”,何尝又不是如此?